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经济 > 正文

深入做好粮食稳产保供金融服务

屈信明  2022-07-06 15:26:13  人民日报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时值“三夏”,走进田间探生产,多个主产区小麦质量好于常年,收获超出预期,广袤田野涌动着生机和希望。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其中,金融支农扶农力度不断加强,形式更加多样。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发展支农再贷款等政策工具、加大信贷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力度、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更充沛的金融活水涌向田野,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持。

  也要看到,今年以来,受国际形势影响,全球粮食供求矛盾加剧,价格出现波动;疫情多点散发、经济下行压力等,对一些涉农主体的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影响。保证粮食安全,需夯实各方责任。对金融领域而言,需要优先确保保障粮食安全的金融投入,适应农业的产业特点开发创新性金融工具,深入做好粮食稳产保供金融服务。

  支持培育良田优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9亿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0%。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求金融机构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更加主动地对接融资需求,创新定制化金融服务,以金融活水滋养高产稳产的良田;让更多金融资源流向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提升种业育繁推产业链融资便利度,更有力地支持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助力实现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助力畅通产业链条,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一粒粮食,从田野到餐桌,产运储销环环相扣,而金融可以为打通产业链资金“断点”、保障粮食生产供应发挥重要作用。截至2021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为43.21万亿元。未来,各地金融机构应持续用好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围绕粮食生产、流通、收储、加工等环节,依托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为各类涉农主体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措施,探索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得性,积极参与夏粮市场化收购等,让全产业链生产经营活力充分涌动。

  更好抵御灾害风险,增强种粮农民信心底气。发展农业保险有利于分散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保障农民收益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完全成本保险、收入保险和一些特色农产品保险等险种受到了农民欢迎,保险增信、“保险+期货”等金融创新也让不少农户受益。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应及时总结经验,做到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协同推进,持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优化灾害预警、生产提示等服务。为农民种粮撑起“安全伞”,助力“旱涝保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更好发挥亿万农民粮食生产主体作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我国已经连续7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面对种种挑战,仍需进一步做好粮食安全的金融保障,多措并举充实产粮的“钱袋子”,努力换取丰收的“米袋子”。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旅游业经受考验寻突破
下一篇:综合施策激活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