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2-09-14 16:44:24 中国商报网
如今,零碳食品、环保服装、可回收包装、低碳物流等更加实际的可持续产品和服务更活跃地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在“双碳”目标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零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理念和新实践,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环保,从餐桌到衣柜
“拥有零碳认证的有机蔬菜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盒马商品采购中心负责人刘良超表示,目前上线的零碳认证有机菜,绝大部分来自盒马位于昆明的有机盒马村,首批认证产品包含叶菜、瓜果等30多个大众品类,已在全国18个城市的300家门店销售。
“零碳食品是一个新概念。”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介绍,事实上,食品在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到储存等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碳排放。目前,企业主要采取节能减排和碳排放交易的方式实现碳中和,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
今年3月,伊利金典推出了中国首款碳中和有机奶,向消费者传达低碳有机生活的核心理念;今年6月,广东盒马有机山茶油经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认定已实现产品预先碳中和;近日,元气森林推出“零碳气泡水”,通过注销等量减排量完成碳中和。
除了“舌尖上的环保”,与“衣”相关的纺织业也正不断向绿色转型升级迈进。特步国际方面表示,目前集团深耕聚乳酸等环保面料的研发,环保产品涉及跑步、生活、潮流等多个品类,旗下潮流新厂牌XDNA今年以来已开发37款环保理念产品。
同时,聚焦材料转化,服装企业凭借循环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北京抱朴再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固废微循环业务负责人张晓晓介绍,该企业将废旧塑料、纤维再生制作成T恤、卫衣、防晒服、雨衣等低碳服装类产品,产品兼备透气、速干、防紫外线、防水等实用功能与新潮时尚风格于一体,深受消费者欢迎。
不过,对于企业而言,减碳技术改造的投入和机构认证都是需要为零碳付出的成本。在技术挑战和成本压力下,企业追求零碳的动力来自哪里?对此,罗云波表示,一方面,在“双碳”目标下,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率先实现零碳有利于在未来的竞争中经得起优胜劣汰的考验;另一方面,零碳蕴含深刻的社会价值,对于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也大有助益。波士顿咨询公司碳中和相关项目经理林梦雅则表示,对上市公司来说,碳中和还有助于提高公司评级,减少融资成本。
减排,供应链在行动
如今,零碳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引领新的消费趋势。但要实现零碳概念的普及推广,包装解决方案不可或缺。
达能中国饮料环境、健康与安全事务高级经理龙瀚林介绍,饮料使用的PET塑料瓶的原料主要来自石油开采,在瓶体吹制的过程中还会消耗热能。今年4月,达能位于武汉和邛崃的两家脉动工厂率先实现碳中和。此后,达能又宣布与碳捕捉技术创新公司LanzaTech合作研发一种全新包装材料生产技术,以逐步减少对化石基包装材料的依赖。
近年来,包装减碳领域的探索成果斐然:利乐公司研发的植物基“梦幻盖”被伊利采用,成为以植物基塑料替代化石基塑料的包装应用范例;百事中国推出首款“无瓶标”可乐,不仅减少了材料和能源使用,更提高了回收利用率;雀巢在咖啡胶囊中增加再生铝和低碳原生铝的使用,从而增强产品的循环性。
同时,交通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0%左右。日前,全国首个实现自我中和的“零碳服务区”在济南东正式投入使用。来自山东高速集团的数据显示,项目运行后年均碳减排约3400吨,已远超建成前年均2300余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了零碳运营。
对于物流行业而言,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势在必行,在众多解决方案中,新能源的利用成为最实际的一种。“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使用替代燃料汽车以减少碳排放是实现零碳交通的重要方式。”汽车行业分析师、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表示,零碳交通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和替代燃料汽车在交通领域的渗透率将快速增长。
同城即时物流也在以实际行动助力节能减排。闪送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于红建表示,闪送坚持的一对一寄送模式避免了配送过程中的二次包装,纸质面签、胶带等的使用量基本为零。此外,闪送还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利用智能分单系统实现了用户与骑手的精准匹配,优化配送路线,最终达到减排目的。
绿色,走进千家万户
一座面积为3467平方米的建筑,能源自给率可达112%,通过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通风采光等节能减排技术,实现零能耗和零排放……此前,中新天津生态城不动产登记中心获评天津市首个零碳建筑示范项目。据介绍,该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29吨,相当于种树3000棵。
全国首个零碳建筑团体标准《零碳建筑认定和评价指南》显示,零碳建筑是指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年减碳量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
今年以来,以零碳智慧产业园为示范,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的青山湖科技城正在积极谋划“碳交易平台”,建立林业碳汇资源交易机制,助力实现临安东西部协同共富。“临安西部多为山区,有众多的林业资源,可以吸收大量的碳排放。通过碳交易平台,科技城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碳排放的实际情况,向临安西部山区购买指标,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可拉动临安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青山湖科技城管委会科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类探索为零碳产业园的推广提供经验和示范。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双零”建筑项目已经分别在公建和民宅领域落地,其中公建项目为北京城市副中心160项目,民宅项目为房山零碳养老示范项目,可实现“零能耗和零碳排”。据悉,房山零碳养老项目投入使用后可实现年均节约用电9万度,年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85.7吨。而此次民宅项目的落地,也让民居零碳未来可期。
当前,围绕清洁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技术等碳减排细分领域,千亿级的市场正呼之欲出。这其中既需要政策指引方向,也需要一批在领域内具有长期深厚积累的机构进行责任投资助力。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建议,应构建零碳金融体系,以实现海量的碳减排投融资规模,并推进当前庞大的金融存量资金向绿色低碳转型。(悦文)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积极财政政策加力 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下一篇:以科技创新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