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经济 > 正文

着力扩大内需 加固经济基本盘

彭婷婷   2022-12-08 16:54:37  中国商报网

扩内需,离不开投资与消费的协同发力。今年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供给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一系列稳增长、扩内需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地,厚植了内需发展基础。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了2023年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

稳投资 打开增长新空间

当前,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我国的出口动力正在减弱,11月,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出口同比下滑8.7%,进口同比下滑10.6%。“此时势必需要倒逼政策端快速释放内需空间,以强化经济增长动力,而消费、投资的重要性此时进一步凸显。”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随着疫情冲击的减弱,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务之急,稳增长要更多地依赖内需,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在岁末攻坚阶段,各地密集开工新项目,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持续扩大。

12月1日,河南郑州集中开工140个项目,总投资共1038.8亿元,涵盖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不仅如此,11月以来,湖北、山东、浙江等地均开工多项重大项目,涉及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专家认为,随着第四季度高新技术企业设备器具购置加计100%扣除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落地,预计高技术制造业投资仍会保持较高增速。

同时,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长也明显高于去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在房地产投资下降的情况下,1月至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7%。央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末,金融工具合计已投放7400亿元,有力补充了一批交通、能源、水利、市政、产业升级基础设施等领域重大项目的资本金。

对于已经开工的制造项目,各地积极服务,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

连日来,多地在部署明年经济领域工作时提出了新要求。比如,上海提出,“抓好重大工程建设,推动重点区域发力”“制造业要持续提质,推进高端制造业占比稳步提升”;湖南明确,加强大健康产业谋划推进,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江西、陕西等地则要求加强项目谋划储备和前期工作,加大项目建设推进力度。

促消费 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此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稳增长排在首位,尤其是消费成为重要抓手。

“疫情防控优化已是大势所趋,这对消费市场的提振具有积极作用。餐饮、旅游、线下零售等领域有望迎来强劲的复苏,继而直接带动整个消费市场的回暖。”付一夫说。

近期,为加快消费市场回补回暖,结合岁末年初的消费旺季,各地促消费加码,力促供需良性互动。

福建福州将推出“惠聚榕城 福见商旅”跨年购系列促消费活动。“我们将发动各县(市)区、商圈综合体、夜色经济街区、步行街及各类商家推出100场以上线下促消费活动和1000场以上电商促销活动。”福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南离岛免税购物更具吸引力。12月7日,海南离岛免税跨年狂欢季活动正式启动,拉开了海南跨年促消费大幕。本次活动将持续至2023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新春不打烊,叠加今年6月28日启动的首届海南国际离岛免税购物节,打造“天天有活动、周周有优惠、月月有主题”的海南离岛免税跨年狂欢模式。

重要商圈持续改造升级,消费空间不断优化。比如,北京启动新一轮商圈改造提升行动,加快推进王府井等地打造千亿规模国际级商圈,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广州的北京路也在进行二期改造提升,旨在将其打造为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展示体验窗口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岭南特色商圈。

付一夫预计,明年还将继续出台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包括各地发放消费券、支持汽车消费、促进绿色智能家电消费等,以挖掘释放消费潜力。

提信心 激活市场发展活力

市场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亿万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不过,在疫情的冲击下,2022年PMI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均出现一定下滑。平安首经团队分析:“要通过更大步的改革、更有力的政策,确保企业、居民等各方的信心恢复,才能在党的二十大开局起步之年在经济上见到新气象、激发新动能。”

政策持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工伤保险费率政策至2023年4月30日;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生产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和特困行业等实行阶段性缓缴社保费;对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今年以来,“降、返、缓、补”政策红利在各地不断释放,进一步纾解市场主体困难,帮扶更多主体渡难关、稳岗位。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各类市场主体韧性发展,为推动经济行稳致远提供了强劲动力。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达到1.63亿户,相比2012年底的5500万户,净增超1亿户,年平均增幅为12%。

“只有市场信心切实得到提振,经济运行才能真正好转。”温彬认为,要提振市场信心,就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一方面,“要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还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最终目标是“要坚持真抓实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活力”。

仲量联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庞溟表示,只有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以促进消费复苏为补充,通过稳定市场主体信心和居民部门预期、调动企业部门和社会资本积极性,才能让政策举措发挥更大效能。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非洲国家工业化进程取得积极进展
下一篇:“卡车之都”绿色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