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资本市场“余姚板块”: 知行合一 细水长流

  2022-03-04 11:16:03  上海证券报

 沿姚江而行,凡拐弯处都有大水冲刷的痕迹。河岸一圈圈地剥离砂石,形如梯田。千万年前,先民在这里饭稻羹鱼、神思飞舞。河姆渡人伴水而生、驭势而行的智慧,在宁波余姚人的血脉中延绵相续。

    承载着七千年河姆渡文化的根脉,余姚这座江南小城的“资本之旅”,不似大江大河般浪涛奔涌,更似清溪小河般自然流淌。今天,余姚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涌现出1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约3000亿元,构筑起资本市场“余姚板块”。

    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掀起的浪潮,推动着姚江两岸的企业,拨动着姚商奋楫争先的心弦。以塑料、模具等块状经济为人所知的余姚,正以资本为推手打造新的产业高地。以招商开源,以人才导流,以政策引领,以平台汇聚,这里既有静水流深的产业布局,也上演着鱼跃龙门的上市之旅。

    知行合一。深受阳明文化浸润的余姚,孵化出了比肩国际龙头的江丰芯片靶材,搭载于手机和汽车的舜宇光学镜头,驱动新能源汽车的容百正极材料,走进千家万户的富佳家电。在资本浪潮的洗礼下,姚商的敏锐认知、笃定信念,通过产业基金平台,继续赋能更多企业转型升级。

    一种生态龙头引领,智能制造

    余姚是老牌工业强县。数据显示,2021年,余姚全年实现GDP总量1441.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实际同比增长9.1%,比宁波全市实际增速高了0.9个百分点。

    “余姚的工业底子很强,长期处于全国百强县前列。”余姚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姚竞雄说,目前余姚正通过龙头带动、上市公司引领,以产业为本、资本为辅,双轮驱动助推高新产业大发展。

    在余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中,“35”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初见雏形,新能源整车和核心零部件、新型光电子元器件、智能家电、高端金属合金材料、高精密模具、集成电路、高端医疗设备等产业蓬勃发展。

    走进舜宇光学的厂区大楼,一行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坚定不移地实施名配角战略”。在供应链中甘做“配角”的舜宇光学,却是当地智能光电生态链的“主角”。

    1984年,舜宇光学在4间厂房里蹒跚起步,一路成长为龙头上市企业。2007年6月,舜宇光学在港交所上市,开启了高增长的通道。14年过去,舜宇光学总市值超过1600亿元,股价“十年百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龙头带动下,余姚定向招引光电信息上下游产业项目,形成了产值420亿元的“舜宇生态链”。数据显示,2021年,“舜宇链上企业”贝隆精密和华远电子销售额均突破2亿元,两家企业均计划在5年内上市。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为制造业夯实基座。

    大丰实业自主研发设计的主火炬地面装置系统,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大放异彩”。“在舞台机械、灯光、音视频、座椅看台等‘硬制造’的基础上,公司逐步往上下游‘软服务’的层面拓展,并将触角伸及前端策划创意和后端运营环节。”大丰实业董事长丰华说。

    用锂电代替汽油,让割草机更节能、环保,将17个按键简化为6个,让操作更加便捷——主营割草机的大叶股份加快产品迭代升级,推进多品牌战略,实现了从贴牌到创牌的蜕变。“瞄准锂电化、智能化和大型商用级三大产品发展方向,我们将积极创新,发力自主品牌。”公司董事长叶晓波信心满满。

    主打清洁家电的富佳股份,也在向智能家电“生态圈”大力挺进。“在积极突破传感器、集成块、微机械等硬件的同时,加快开发相应软件。”公司董事长王跃旦形象地将经营战略总结为“软硬兼施”。

    一条鲶鱼以才引才,由点带面

    说到资本市场“余姚板块”,江丰电子是块金字招牌。国家高层次人才姚力军,怎么就相中了余姚?

    “我第一次来浙江是1998年4月。那是浙江大地最美的时候,花都开了,叶子都绿了。”姚力军回忆说,时隔6年他再次来到浙江时,便决心把这里作为事业的起点,“那时杭甬高速非常拥挤,我认定这是条经济命脉。到了余姚之后,我开始和当地政府接触,听他们介绍历史文化,感受到他们对这个项目的强烈渴望,我觉得这个地方肯定选对了!”

    2005年夏天,姚力军和多名博士、专家在余姚创办了江丰电子。“创立之初,材料、装备、人才几乎一片空白。”姚力军笑称,“当时,除了我没人知道溅射靶材长啥样。”

    连续亏损8年,创业旅途艰险。“我内心充满感激。公司初创期一直没有贡献税收,当地政府却用极大的耐心和包容度,提供了顺畅高效的营商环境。”姚力军说。

    江丰电子不负所托,成为我国高纯金属溅射靶材的破局者。如今,公司的靶材已在全球先进制程5nm技术节点实现量产,市场份额位居全球第二。

    江丰电子“加速跑”的同时,也通过培育上游原材料企业和装备产业等方式,带动材料产业链“落地”余姚,吸引高层次人才“落户”余姚。

    在江丰电子国际化的创业团队中,英语、日语、韩语常常和着普通话、余姚方言一起使用,毫无违和感。“江丰创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过程。”姚力军表示,要实现集成电路用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制备的关键技术突破,每种材料背后都有海外高层次人才在主导。

    渐渐地,姚力军成为余姚一块特殊的“人才磁铁”——多年来,他帮助余姚引进20多位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这些人才又相继引来100多位高层次人才、30多个科研团队,实现了“以才引才”的良性循环。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这是余姚人的共识。近年来,余姚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把招才引智作为“一号工程”,推行“姚江英才”计划、“揭榜挂帅·全球引智”等人才招引行动,形成了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催生一个产业的裂变效应。

    上市企业的磁吸作用尤其明显。当地政府鼓励上市公司建立核心人才长效激励机制,引导优化股权激励制度、员工持股计划,构建企业内部人才成长生态。截至目前,余姚上市公司在当地的员工中,本科学历9104人、硕士学历1816人、博士学历66人。

    “余姚市政府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敢于给特殊政策,舍得花真金白银。”余姚一家上市公司高管说。

    一股冲击上市破局,蔚然成风

    观察资本市场“余姚板块”的增长曲线,自宁波富达1996年上市后,余姚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仅拥有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016年4月,朗迪集团的上市成为一道“分水岭”。

    “一江春水”被激活。最近6年时间,余姚涌现了10家A股公司,在宁波区域脱颖而出。

    朗迪集团董事长高炎康筹备上市多年,甘苦自知。他心态很平和:“上市代价不小,但即使上不了市也无怨无悔。就当是对企业做一次自我体检!”

    规模大了,业绩涨了,市场广了,牌子硬了。朗迪上市后的变化,深深刺激着当地企业家。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余姚企业过去“自力更生”“小富即安”的经营理念,开始筹谋用资本平台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余姚当地企业家的改变,让“外乡人”姚力军记忆犹新。“余姚的产业原先以小家电、日化用品为主,小企业主对亏损是不能容忍的。”他说,江丰电子8年亏损,最终成功上市,让大家看到了科技的力量,看到了新兴产业的赛道,看到了上市的力量。

    “10年前,我像营销员一样跑去企业鼓动上市,经常被赶出来。现在企业都主动来咨询,请我们去辅导、服务。”对于余姚资本生态的变化,姚竞雄感慨良多,“现在,上市整体氛围浓厚,加上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企业主的观念变化很大。国际化、资本化成为一股潮流,推动企业规范治理,朝着上市目标行进。”

    以“凤凰行动”计划2.0版本为蓝本,余姚着力构建循序渐进、争先攀高的资本生态。“余姚深入挖掘上市后备企业和潜力企业,建立分层次、分行业、分梯队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姚竞雄介绍,截至2021年底,余姚拥有在库上市后备企业21家、潜力企业15家。

    此外,余姚相关部门积极整合中介机构的力量,开设专班谋划破解个性问题,帮助企业妥善处理“疑难杂症”。

    一个平台抱团发展,赋能产业

    在上海证券报记者调研过程中,多位企业家提到了姚商基金。该基金的LP由宁波、余姚两级国资与余姚当地企业家合资设立,并引入了专业机构作为管理人,按照市场化运作。

    时钟拨回2017年6月。首届世界姚商大会在余姚举行,当地政府筹谋姚商基金。当年9月,4家余姚上市公司与6家余姚龙头企业,签署了姚商基金的成立协议。余姚“80后”姑娘刘增,成了该基金的负责人。

    姚商反哺家乡的故事,开始在余姚大地上书写。“通过姚商基金,当地企业家互帮互助,集聚产业,共享资源,利用资本纽带助力当地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刘增说,目前姚商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的4位委员,分别为余姚最大规模企业舜宇集团董事长,余姚工商联主席、更大集团董事长,姚商基金最大出资人朗迪集团董事长,以及基金管理方燕创资本负责人。

    “信任,是余姚企业家之间最强的纽带。”刘增表示,姚商基金设立时,实缴金额8亿多元,目前实缴资金已超28亿元,有限合伙人有50多位当地企业家(或其控制的企业)。姚商基金已助力容百科技、神通科技、富佳股份3家公司上市,甬矽电子则在不久前过会。

    在推动企业上市方面,政府部门与姚商基金不遗余力。富佳股份对于“要不要上市”有过犹豫和挣扎。当时,相关部门及姚商基金多次上门宣传,分析利弊,解读政策,坚定了企业上市的决心和信心,并实打实地帮助企业排除上市障碍。姚商基金投资神通科技近1亿元的同时,积极协调金融机构解决资金问题。这两家公司分别于2021年1月和11月上市。

    姚商基金还支持协助朗迪集团、更大集团等企业,投资和收购甬矽电子、兴隆巨创等余姚当地培育的半导体、消费科技领域优质项目,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预计未来3至5年,姚商基金投资的余姚项目将超20家,涌现的上市公司将超10家。”刘增说。

    好戏还在后头。2021年,姚商基金在余姚市政府的支持和指导下,提出了发展余姚市战略新兴产业母基金的设想方案。该基金旨在吸引国内头部产业资本来余姚成立子基金,辐射和投资中国优质的产业资源和优质企业,同时筑巢引凤、基金招商,为余姚战略新兴产业的长远发展奠定更强的资本基础和产业链积淀。2021年9月,20亿元规模的首期基金完成工商注册,并于10月完成备案。

    余姚和姚商,都在跨越一个新的台阶。“姚商非常敏锐,他们知道什么是好东西,并会很快下决定。”刘增说,阳明文化则赋予了姚商知行合一的特质,“他们始终满怀正能量,一旦认定目标就执着向前。”

    朝阳映照下,河姆渡遗址透出古老又新鲜的光彩。素有“东南名邑”“文献名邦”美誉的余姚,在阳明文化的浸润中,在资本浪潮的洗礼中,细水长流奔向未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多地国资打开工具箱 发起“治亏”攻坚战
下一篇:政策发力 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