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2023-02-02 17:27:00 上海证券报
2023年,提振信心、改善预期,对于经济企稳回升至关重要。在金融政策方面,应加力支持实体经济,推动企业和居民信心的修复。
一段时期以来,金融系统致力于营造适合实体经济发展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政策平衡了稳价格、稳就业、推动经济增长、平衡国际收支的目标组合。
一些数据可以佐证:人民银行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在全球通胀高企背景下,2022年全年我国CPI仅上涨2%;人民银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总量和结构性工具,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过去5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年均增长24%,2022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5年前下降了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更多经济复苏信号显现:从宏观数据看,1月PMI数据确认了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制造业供需两端改善,服务业景气度提升,建筑业加速扩张;从微观主体看,兔年经济“开局即冲刺”,多地集中开工重大项目,银行资金也抓紧跟上,许多市场人士判断,1月信贷数据将迎来“开门红”。
在经济复苏背景下,分析人士建议,不要过快地退出前期的支持性政策,继续保持甚至加大金融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22年以来,疫情冲击和经济下行导致了居民和企业预期转弱、信心不稳。前期政策优化带来的转变,已经体现在近期的数据上。但前期的支持政策不能在短期内退出,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新措施。比如,当前有效信贷需求复苏,金融部门要思考如何更高效地回应这些需求。
可以预期的是,今年的经济形势将发生明显变化。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表示,当经济处于需求快速回暖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政策的调整。他建议,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偏松的操作,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要有大的政策变动。
关于2023年的货币政策,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今年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去年,需要的话,还要进一步加力;要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的可以酌情加力。
关于提振消费,董希淼表示,重点是住房消费和汽车消费。消费金融将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他建议,从需求侧发力,提振居民购房消费意愿和能力,进一步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进一步引导金融加大对汽车消费特别是二手车消费的支持和服务。
连平预计,今年可能会推出消费领域的再贷款,以促进消费快速回暖。尤其是考虑到出口可能面临的压力,消费快速回暖有助于内需回升,有利于弥补外部产生的压力。
关于金融支持有效投资,连平表示,2022年以来推出了许多重大项目,既需要财政支持,也需要金融尤其是信贷的跟进。银行发放了大量中长期贷款,对商业银行的资产期限结构管理提出挑战。如果短期内银行的中长期贷款比重明显提升,会使得银行资产端的流动性减弱,影响银行投放中长期贷款的积极性。连平预计,可能会推出支持重要投资方向的再贷款工具,以保持商业银行对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