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黑龙江振兴发展闯新路

本报记者 王斌来 崔 佳 姜 峰 常 钦  2023-08-30 15:13:35  人民日报

伊春森工集团的一处防火瞭望塔。

伊春森工集团供图

大庆石化技术人员检查生产设备。

郭俊峰摄

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机械化田间管理现场。

赵光农场有限公司供图

 

引子

夏日里,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洒满阳光,清澈的江水奔流在广袤大地。

行走在祖国的东北角,跋山涉水的调研路上,一次次地与蜿蜒的大江大河撞个满怀,再凝望它们昂首东去。

奔流不息的江水,孕育了乐观、坚韧、不懈奋斗的精神。

从采油机星罗棋布、不舍昼夜的大庆,到松涛如海、群山叠翠的伊春,再到沃野千里、阡陌相连的佳木斯……走进特色各异的地市县区,眼见黑龙江省处处涌动着发展的活力与机遇。“闯出一条新形势下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正在黑龙江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耕耘下变为现实。

 

产业翻开“新三篇”

路好,车辆奔驰在松嫩平原,一片片湖泊蓦地涌入眼帘。窗外画风别具一格:芦苇丛中,惊起几只东方白鹳,与叩向原野的采油机相映成趣。

一座因油而生的湿地水城——大庆,到了。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虽然剩余储量依然巨大,但大庆主力油田已进入后油藏阶段,提高采收率乃重中之重。

可您知道吗,采收率若想提高一个百分点,有多难?有人将其比作百米短跑世界纪录再缩短0.1秒。

走进大庆油田岩心库,这里存放着时跨20多亿年的地层岩心样本,大庆油田首席技术专家伍晓林双手捧出两块质地紧密的砂岩:左手,二次采油后仍呈黑褐色,仿佛还沁出油香;右手,则是三次采油后“吃干榨净”的土黄。

“采收率突破60%,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伍晓林眉角一扬。大庆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生产基地,通过三次采油技术累计生产原油3亿吨。

面对“硬骨头”,前后历经5600多次试验,伍晓林率团队解决了一个个“卡脖子”难题,研制出国产表面活性剂,创新研发了复合驱技术,三次采油能从岩石缝里把油“洗”出来。

但在油田人眼中,这还远远不够。

“我们力争突破四次采油技术,让原油采收率最终达到80%,比国外专家认定的‘极限’还要高出10个百分点。”深夜,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大楼依旧灯亮如昼,采收率研究一室主任曹瑞波已带领团队连续一周吃住在办公室。

“这种驱油模拟实验一旦开始,就要一连几天昼夜监测,中间不能停!”曹瑞波紧盯U形瓶上的刻度——每0.1毫升驱油能力提升的背后,是上千次的驱油剂配方重组实验。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大庆油田探索出世界领先的陆相砂岩油田开发技术,累计取得科技成果1.1万多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而这只是黑龙江深度开发“原字号”的一个缩影——2022年,全省规模以上“原字号”工业企业营业收入7714.8亿元,同比增长12.4%。深挖资源利用率,“再造一个新大庆”不再是遥远的愿景。

创新赋能,给“老字号”插上了信息技术的飞翼。

来到哈尔滨电气集团佳木斯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机座加工自动化生产车间,自动叉车送来毛坯物料,机床随即自动运转,指令均发自云端,物料按生产计划自动分配、排产。

“我们自主研发生产的超高效电机,比普通电机节能约15%。”工艺部金工室主任孟繁齐语带自豪。然而,就在几年前,其关键部件——机座的加工圆度、同轴度遭遇瓶颈,生产质效迟迟得不到跃升。

“通过数字化示范车间改造,打通‘信息孤岛’,车间人工减少八成,加工圆度、同轴度提高350%以上,一次合格率接近100%。”说这话的,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哈电集团创新与数字化部副总经理刘新新——新人新气象:她在一线厂区从事新材料研发成果突出,获得“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去年通过公开竞聘,转型走上管理岗位。改造升级、增效提质,像这样的数字化示范车间,黑龙江全省已有229个。

一组数字很说明问题:2022年,黑龙江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42.8%,高于全国33.7个百分点。

大国重器“轻”起来、“飞”起来,引领老工业基地发展提档升级。今年上半年,黑龙江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高于全国16.3个百分点。

既要做优存量,又要做大增量。“原字号”“老字号”甩掉了“黑大重粗”的旧标签,“新字号”这“第三篇文章”也让人眼前一亮:

在哈尔滨安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指挥中心大屏幕的数据实时更新:安全威胁检测引擎,正在全球30亿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上运转——这让安天稳坐全球移动安全引擎供应商的“头把交椅”。

公司迅猛发展,党委副书记贾大雷深有感触,“是研发补助、科技创新券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全面激发了高新技术企业的活力。”

10年来,黑龙江省实施了三轮“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量质齐升,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到2025年,数字经济主要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0%。

而这,只是黑龙江正在打造的“四大经济发展新引擎”之一:把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振兴发展的重中之重,当地把目光瞄准数字经济、生物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产业。

老基地装上新引擎,黑土地“种”出新业态,加速溢出的是转型红利。去年,中国石油首个水面光伏项目——大庆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范工程实现并网发电。从挖掘“地火”到清洁替代,采油机、湿地、芦苇、鸥鸟还有瓦蓝的成排光伏板,就在我们眼前,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产业的“蓝海”,是势可燎原的“星星之火”!

强农富民谋振兴

发展现代农业,是黑龙江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国粮食!中国饭碗!”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去年黑龙江的粮食总产量达到1552.6亿斤,占全国的11.3%。可以说,全国9碗饭,1碗产自黑龙江。

这碗饭,咋端稳?

走进佳木斯冬梅大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机器轰鸣间,一粒粒圆滚滚的大豆经过脱皮、脱渣、除臭,变身豆奶粉、豆浆粉等多种产品。

“科技赋能,咱黑土地产出的大豆有了新卖法。”公司总经理王雍凯递过来一盒刚出炉的豆粉,上面一行宣传语很醒目:原料来自寒地黑土,种植半年,休养生息半年。脱皮机、离心分离设备、真空除臭……这家大豆深加工企业,拥有发明专利12项、外观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有30个产品被认定为绿色食品,远销10余个国家和地区。

高天厚土、禀赋优良,但黑龙江不满足于农业大省的既有优势,而是锚定建设农业强省目标,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不断延长壮大产业链。目前,黑龙江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超过1900家,去年实现营收3379.2亿元,全省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

如果说精深加工体现的是硬件水准,那么农业经营方式、生产组织管理则是对“软实力”的考量。

分散的小农户“各自为战”,规模化生产“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北大荒,一张张生产托管订单让我们看到了新气象。

“去年我经营的420亩地的化肥是在农场买的,质量好,价格还实惠。今年2925亩地的肥料全部从农场采购,比别的地方便宜两三万元!”黑河北安市赵光镇赵光村村民于丽丽一边从车上卸化肥,一边算着经济账。

原来,北大荒集团赵光农场有限公司与周边村庄开展土地托管合作达到2.43万亩,其中全程托管2.1万亩。“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投入品统一采购、农作物模式化栽培等标准化生产,应用12项成熟增产技术,大豆亩均增产100斤、玉米亩均增产200斤。”赵光农场有限公司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李海成如数家珍。今年,赵光村全程托管土地面积增加了37.5%,达到3.3万亩。

完成农垦体制改革的北大荒集团,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业。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一见面,北大荒农服集团总经理王翠贤称自己是黑土地上最大的“田管家”,“省内外的23家区域农服中心就是咱的‘服务队’,我们把北大荒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移植到地方,今年要打造100个全程托管服务示范点。”

黑龙江正在全省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去年全程托管服务面积已达3035万亩,同比增加1000万亩,增幅达49%,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

机制不断创新,人的活力也在充分释放。

通过发展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目前黑龙江已发展农民合作社9.5万个、家庭农场6.17万家,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1.47亿亩。

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的家园。黑龙江振兴发展,乡村振兴不可或缺。

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工作,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仅去年一年,就新建了龙江民居省级试点村24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303个,95%以上的村庄实现干净整洁有序……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为龙江大地上的一道道亮丽风景。

美丽经济绿打底

松花江北、太阳岛上,花香沁人心脾。水面上,群鸥嬉戏追逐,肥美的鱼虾让远来的候鸟大饱口福;摩肩接踵的游人纷纷掏出手机,拍下这水天一色的惬意生活。

大美龙江绿打底。

2022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9%,创有监测记录以来历史最优;松花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历史上首次全部达到Ⅲ类;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黑龙江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等级……生态保护喜报频传。

探寻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最优解”,走入山林访一线,感触更真切。

伊春,溪水林场。沿着生态步道,攀上林巅,俯瞰松海,满眼绿意惹人醉。伊春森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忠培格外健谈,饶有兴致地向我们讲起《熊出没》这部动画片:“你们发现没有,最早,光头强和熊大、熊二还是‘对头’,如今他却放下了电锯、当起了导游,和动物们一起守护大森林。这就叫‘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森工人都是护林的‘光头强’!”

转到山外,坐上养顺农家院的炕头。“新中国成立前,老爷子闯关东,就在这片林子干起伐木工。”年近七旬的刘养顺盘着腿给我们念叨家史,“我18岁就‘子承父业’,工种倒是‘升级换代’,开了一辈子‘爬山虎’履带运输车,那玩意儿油渍麻花的,老遭罪了。”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溪水国家森林公园视察时来到刘养顺家。彼时,伊春已经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家“多找新的门路”。刘养顺头一个“吃螃蟹”,在自家院里开起了溪水林场第一家农家乐,主打特色山野菜。几年摸索下来,院子扩大到百余平方米,能同时接待15桌客人,年收入10多万元,更带动老工友们开起了30多家农家乐。今年“五一”假期,家家早早订满。老刘用浓重的东北口音感叹:“变化真是老大了!”

“今年,我们正在打造‘森林大厨房’线下体验和线上销售渠道,让伊春的蓝莓、红松籽、黑木耳、桦树汁等绿色有机森林食品加快走出大山、走上餐桌。”李忠培接过话头,“要不,先在‘养顺农家院’开个体验店,让你家小子搞直播带货?”

刘养顺的儿子叫刘同涛,大山里有啥“宝贝”,他门儿清——这名80后如今走上与祖辈父辈截然不同的新路,当起了林场管护员。自3月进入防火期以来,他每天都巡护在小兴安岭林区,用手中的“护林通”终端,将重要防火点位的巡查情况实时上传。随着北斗导航技术的应用,伊春森工的许多管护区,已经形成人机互补、空地结合的立体保障新格局。

新格局源自新定位。

桦南林业局有限公司百年蒸汽火车旅游区,复古蒸汽机车又拉响了汽笛,不过不再是把林木运出深山,而是载着游客观光体验林区的美景美食与充满年代感的森工大院;东北重要煤炭生产基地七台河市,正对35处煤矿进行绿色矿山改造升级,曾经的“煤都”蝶变为拥有“三山两湖一河”的山水园林城。

新定位带动新发展。

江河纵横、水网密布的汤原县,17名县级河湖长、82名乡级河湖长、179名村级河湖长6年来巡河6万余次。水清了,有机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了,乡亲们的钱袋子更鼓了。种粮大户邢云启笑言:“过去河长们要‘严防死守’农业面源污染,现在大家伙儿主动减用化肥除草剂。咱守护的绿水青山,就是搬不走的金山银山!”

去年,黑龙江省首单2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500万元的森林经营碳汇项目交易在伊春森工诞生。曾经“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森工人恍然大悟:“原来咱天天守着一座‘绿色银行’!”如今,伊春的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83.8%,“林都”的“储蓄”越来越丰厚。

大森林、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守护好龙江特色生态圈,就是为高质量发展“储值”、赋能!

“人”字点睛树新风

发展的逻辑理顺了,人也被赋予新的使命。

产业生态好比灌溉,而干部就是“精准到户”的一根根管道。走龙江看变化,变化最大的是干部能力与作风。

齐齐哈尔再往东北,高速公路车行不过一个钟头,便到富裕县。全省67个县,富裕的经济排名长期徘徊在中游,名不副实,有点尴尬。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还不成吗?不!前些年,听说益海嘉里投资有限公司要建项目,30万吨的水稻加工厂,投资1亿元,富裕县闻风而动,第一时间成立专班、招商引资。时任县农业局副局长的董龙福,从此当起了“三大员”——

先当“推销员”:在哈尔滨三环外的益海嘉里厂区旁,董龙福和同事找家小旅店租住了120多天,“我俩挤一屋,一天租金百十来块钱,条件差点,就图个省,更图个近。”工厂上班,董龙福上门,一回生二回熟,摸清了对方的投资意愿与需求。

再当“调研员”:4个月的诚意“游说”,换来了企业到富裕县实地考察。农业基础、土地用水、区位交通,当地的禀赋令企业来了兴趣,提出请富裕县在10天内出具一份关于周边200公里半径内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200公里半径?那可涵盖黑龙江、吉林、内蒙古3省份的30多个县市区!”富裕人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有“大动作”。县里开足马力,调动各方资源。“我们连续熬了几个通宵,按时提供了一份详尽可信的报告。”让董龙福欣慰的是,企业看到报告连连称赞,“你们效率真高!”

还当“驾驶员”:企业动真格,派团队做了3个月的建设勘察,熟悉情况的董龙福给他们开了3个月的车,“全程‘地陪’,跑遍了周边的农田、工厂、合作社。”原本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规模30万吨的水稻加工项目,最后扩大到投资110亿元、涵盖玉米大豆等6种作物深加工、主体及配套项目总加工能力达450万吨。

董龙福现任富裕县分管工业的副县长,“继续对接益海嘉里,归根结底,当好企业的‘金牌服务员’!”去年,益海嘉里项目已实现产值46.17亿元,富裕县在全省经济综合排名相比2021年跃升了21个位次,真正开始“富裕”起来!

推动项目看能力,服务发展显作风。黑龙江坚持把改进干部作风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保证,去年在全省开展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引导各级干部针对能力不足、作风不优等问题破坚冰、闯新路、谋振兴。

“缺少投资规模5亿元以上科技含量高、产业拉动力强的大项目,实际使用内资发展后劲不足;食品产业占我市工业经济一半,但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对高质量发展贡献不够;由于主导产业发展缓慢,目前园区工业总产值、税收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今年4月,在佳木斯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研讨(季度工作总结部署)暨典型问题评查复盘工作会议上,相关部门当面查摆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动真碰硬、跟踪督办。

在佳木斯,这些年,当地重点聚焦17个经济服务部门、6个执法监督部门、9个面向企业群众服务的窗口单位,抓“关键少数”、抓重点攻坚、抓专题调度,将深化机关能力作风建设转化为提升营商环境的具体行动。“能力不够,作风不硬,抓发展就是空谈。”佳木斯市委书记丛丽认为,“能力作风建设是政治任务,也是地方振兴发展的内在需求,要‘深练内功’、往实里走,避免‘两张皮’、单摆浮搁的问题。”去年,佳木斯在全省能力作风建设综合考核中位列地市第一,换来的是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功获批等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近年来,哈尔滨市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聚焦经营主体最困扰、制约发展最突出的营商环境与作风问题,要求各部门“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通过亲身发现问题倒逼刚性制度改革,如今这项机制已在黑龙江全省推广。

炼好作风,塑新环境。今天的龙江大地,扛起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政治担当,取得了干部作风持续向好、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的明显成效,“山海关不住、投资进龙江”的良好态势,让振兴发展的铿锵步伐向前、再向前!

(本报记者刘梦丹、张艺开参与采写)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展特色产业 带动农民增收
下一篇:物流更智慧 百姓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