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贸易比重稳步增长 国际合作持续加强
本报记者 仲蕊 2023-09-20 17:52:36 中国能源报
“绿色发展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历史变革,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由之路。”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在日前举办的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论坛上指出,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国将优化绿色贸易发展政策环境,积极参与绿色服务贸易活动,加快融入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业内认为,“双碳”目标下,推动服务贸易企业、行业和产业的绿色发展是必然趋势,这也将为服务贸易绿色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比重稳步提升
本届服贸会最新发布的《全球服务贸易绿色发展趋势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国际社会对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双碳”等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许多国家和地区努力促进绿色技术、清洁能源以及环境服务的国际交流合作,服务贸易绿色发展总量和占比均呈稳步提升态势。
数据显示,全球绿色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10年的22104.37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37784.76亿美元,年均增速达6.93%,比同期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高1.43%。在占比方面,绿色服务贸易出口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2010年的55.57%升至2018年的61.89%,发展潜力正在快速释放。
“近年来,以绿色、低碳、生态为目标导向,低碳技术、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等不断发展,新业态和新模式正加速涌现。”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表示,传统服务业及贸易活动数字化转型,能有效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节约化发展。
沙祖康认为,“双碳”背景下,碳排放认证与评价、碳市场与碳金融等新兴服务业,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动能。全球碳中和趋势下,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绿色动力,将对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国际经贸高质量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传统领域绿色转型加快
《报告》显示,以运输服务和建筑服务为代表的传统服务贸易正在从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模式向绿色化、低碳化、节能化方向转型。
在运输服务方面,绿色交通工具保有量正在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全球电动车保有量将达到1.45亿辆,尾气排放和空气污染将显著降低;应用节能减排技术降低了运输服务的能源消耗;优化物流和运输路线使运输服务的能源浪费和环境影响大大减小。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任豪祥表示,目前全球物流企业依据自身业务特点,纷纷开展绿色转型探索。无论海运、陆运、空运,还是港口码头仓储,都把绿色转型当作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行动。在中国,以大型央企、头部物流企业、外向型物流企业为主要代表,从能源转型、节能装备、绿色包装、高效的物流组织模式、绿色仓库和供应链协同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索实践,为物流行业源源不断提供绿色解决方案。
在建筑服务方面,建筑企业通过采用低碳材料、绿色施工、绿色设计等方式,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化、智慧化转变,促进建筑领域节能减碳。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兆祥表示,建筑业是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加速向绿色化、工业化、智能化转型,推动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在实现全球和我国“双碳”目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国际合作
“在推动服务贸易绿色发展的同时,国际合作变得非常重要,必须拥抱这种合作精神,应对共同挑战。”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强调。
对此,陈春江指出,我国将优化绿色贸易发展政策环境,发挥好鼓励外商投资商业目录的作用,支持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发展,鼓励国内急需的节能减碳、环境保护、生态治理等技术和服务的进口,扩大绿色节能技术出口,研究制定绿色服务进出口指导目录,引导经营主体更好参与绿色服务贸易活动,加快融入全球绿色经济体系。
陈春江认为,深化绿色服务贸易国际合作,应持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国际绿色技术和服贸合作,与世界共享中国绿色服务的大市场和新机遇,积极支持和参与有关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包容普惠的绿色服贸规则和标准体系,促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发展。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未来,商务部将打造绿色服务贸易发展平台,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健全完善支持绿色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发挥进博会、服贸会、上交会等国际性展会平台作用,积极促进绿色产品服务和技术交流对话与经贸往来。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冰雪经济”持续升温
下一篇:厚植新动能,安徽制造加速进阶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