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证监会拟推新规 分红政策将大幅优化

主板上市公司分红未达比例需披露原因;对财务性投资较多的公司强化披露要求

记者 程丹  2023-09-19 16:42:45  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证监会近期拟对上市公司现金分红规则进行修改。据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拟进一步对不分红或分红少的公司加强制度约束督促分红,推动进一步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让分红好的公司得到更多激励,同时也加强对超出能力分红企业的约束等。

上述拟修改的政策涉及《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以下简称《分红指引》)《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以下简称《章程指引》)等一系列规则,交易所将同步修订规范运作指引。

具体来看,此轮修订对不分红或分红少的公司加强制度约束督促分红。一是强化信息披露监管。对于主板上市公司分红未达到一定比例的,要求披露解释原因。二是对财务性投资较多的公司强化披露要求,督促公司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好专注主业和回报投资者。三是强化问询和监管约谈。加强监管问询,帮助投资者对分红信息更好作出判断,通过约谈等方式督促加大分红力度。

同时,推动进一步优化分红方式和节奏。一是简化中期分红程序。便利公司进一步提升分红频次,让投资者更好规划资金安排。二是指导公司制定稳定增长的分红政策。推动公司修订章程条款,提升分红政策可操作性,引导公司探索稳定增长的股利分配政策,以更稳定的分红回报投资者。

对于超出能力分红的企业,证监会将加强约束,多措并举加强防范。一是努力确保公司业绩真实,分红基础扎实,切实防止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并融资分红的行为。二是对于资产负债率偏高且经营现金流不足,但持续高比例分红的上市公司,要求详细披露分红方案合理性及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

实际上,近年来证监会持续引导上市公司提高分红水平,境内市场分红总额已位列全球第二。数据显示,近五年,A股上市公司分红金额逐年增长,累计分红8.2万亿元,分红金额已超过当年融资额。2022年,我国境内市场共有3291家沪深上市公司进行了现金分红,占2022年末上市公司总数的67.1%,全年现金分红总额达到2.06万亿元,其中归属于A股股东的分红金额1.62万亿元。从国际比较来看,境内市场分红上市公司数量在全球主要证券市场中位居第一,现金分红总额位列全球第二,分红家数占比位列全球第二。此外,有163家上市公司公布2023年半年报现金分红预案,预计分红2030.1亿元。

从增长趋势来看,我国境内市场整体分红规模呈显著增长态势。2012年至今分红总额年化平均增速13.3%,而同期净利润总额平均增速约10%。此外,分红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也从2010年以前的50%左右提升至近几年70%的中枢水平。

从分红比例来看,受益于分红相关政策与指引陆续出台,2000年至今境内市场股息率与股利支付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股息率分布区间从2010年前的0.5%~1.5%逐步提升至目前的1.5%~2%。2022年,我国境内市场平均股利支付率为32.5%,平均股息率1.97%,在全球主要市场处于中上游水平。

从分红持续性、增长性来看,截至2022年,连续5年分红的公司占比从10年前的20%提升至48%,连续10年分红的公司占比由8%提升至31%;412家上市公司分红金额连续3年增长,占比由10年前的3%增长至12%,连续5年增长的公司占比由1%增长至4%。

“总的来看,境内分红特征总体与企业发展阶段和行业相适应。”专家认为。其中,主板公司股利支付率为33%,高于“两创”板块公司25%的股利支付率。上市公司分红行为在不同行业间呈一定分化,从平均股利支付率来看,能源为50%,主要消费为48%,公用事业为45%,这些行业上市公司新增投资需求偏低、现金流较为稳定,因此平均股利支付水平较高,信息技术25%、工业26%、房地产28%的行业平均股利支付率较低。

专家认为,公司能否分红、分红多少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公司当年及过去开展经营积累的未分配利润;二是当下所拥有的现金;三是留存的收益能否满足公司未来发展需求。分红是否合理,首先要看利润是否真实,是否存在造假;其次要看现金从哪来,是否属于借钱分红;最后还要结合大股东分红动机来看,不能将高比例分红等同于超出能力分红。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保险+期货”快速落地生花 涉及品种累计达18个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