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能源 > 正文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双控,传统工业园区节能减碳需求激增

综合能源服务风口已至

本报记者 李丽旻  2023-10-09 18:09:47  中国能源报

车棚顶、景观水池、屋顶阳台,光伏板随处可见,在港华能源国际精密广州增城低碳工厂园区(以下简称“低碳工厂”)内,分布在各处的光伏板成为了绝对亮点。夏秋之交的广州仍十分湿热,但绿电加持下的低碳工厂维持着恒定温度和湿度,清爽舒适。

随着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传统工业园区的节能降碳需求正在不断增长,以国际精密集团(以下简称“国际精密”)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早早地开启了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以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改节能增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为核心的综合能源服务市场正逐步升温,在业界看来,面向“双碳”未来,综合能源服务正为传统工业园区的提质增效带来新动能。

绿电增效成为关键手段

《中国能源报》记者在走访时了解到,作为扎根广州多年的精密零部件供应商,国际精密每年生产园区的能源供应方式主要为外购电力,每年用电量可达到 4500万千瓦时,其中中央空调系统和空压机系统每年用电量约1800万千瓦时,不仅耗资巨大,更可能存在供电不稳定、排放量高等隐患。

面对高用能成本和减碳压力,国际精密做出了“转型”的选择,2021年,国际精密选择与港华能源正式开始打造低碳工厂。

以分布式光伏为代表的绿电成为首选。深圳港华综合能源总经理李逸才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该低碳工厂项目尽可能地提高园区内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充分利用厂区内屋顶和水面资源,总计装上容量为5.2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同时,还建成光充一体化车棚,增加充电桩为厂区新能源汽车提供充电服务。

提升用能效率同样关键。李逸才指出,通过优化中央空调系统设计和空压机修通设计,提高系统能效,利用磁悬浮空调、变频空压机等设备,完成了中央空调系统技改节能、空压机系统技改节能、预热回收供应生活热水等改造。同时,应用港华能源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实时采集参数执行最优运行策略,实现了精准、智慧供能。

“建设低碳工厂的好处不一而足,最显而易见的一点是,投诉少多了。”国际精密集团首席运营官刘兆聪笑称,“广东省的夏天格外潮湿,生产的所有零件都需要在一定温度和湿度内保证质量,完成中央空调系统改造后,生产部门员工再也没有因为温度和湿度不稳定而投诉,生产效率、节奏以及工作环境都得到改善。”

精准匹配用户节能降碳需求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全方位改造,国际精密低碳工厂项目与往年相比,每年可节约能源总量可达到1230万千瓦时,全生命周期内节能总规模可达到21500万千瓦时,案例项目总碳减排量可达到每年6501吨二氧化碳,全生命周期降低约12.26万吨二氧化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工业园区节能降碳的一大“标杆”。

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用能大省。2022年,广东省能耗占到全国约7%,碳排放量占到5%,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已经成为该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面向各行各业不同节能降碳需求,应如何制定合适的综合能源服务?       

港华智慧能源执行副总裁张劲柏给出答案。张劲柏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在为企业提供综合能源服务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匹配企业未来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则要结合真实的排放现状制定相应规划,同时能够根据不同政策背景、市场环境动态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从而获得最优的调节方式。“港华能源的综合能源服务,不单单是进行基础设施改建,而是通过替代、集约等方式,合理规划布局,使得整体能源消耗降低的同时,降低碳排放水平。”

综合能源服务蓝海已现

近年来,因“碳关税”“碳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频发,作为全球精密零部件的重要一环,低碳工厂正是国际精密应对全球市场挑战做出的“防御”措施。

刘兆聪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目前大部分客户企业在做前期调研阶段,都会询问是否有ESG相关或减碳相关计划以及执行计划的时间和节点,整体上看,未来在全球市场上对于产品的碳排放足迹等要求也变得越来越严格。

刘兆聪进一步表示,与港华能源合作建设零碳工厂,实际上是为应对全球市场挑战做出了超前布局,从结果来看,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竞争力,更从投资层面降低了资金压力,还在日常运营生产过程中降低了电力、能耗等各方面成本,实现了多方面提升。

类似这样“双赢”的合作仅仅只是开始,业界普遍认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稳步推进,综合能源服务这一全新业态正将迎来充分的市场空间。

行业研究机构天风证券就在其最新研报中指出,传统工业园区减碳需求强烈且用能稳定,分布式光伏装机需求旺盛,尤其是对燃气、地产等传统业态公司来说,转型综合能源服务将能够充分发挥园区管理经验、运维经验和团队优势,为未来业绩带来巨大增长空间。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首个建筑碳排放监测与管理系统上线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