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汽车 > 正文

深耕“一带一路” 中国车企出海提速

记者 韩忠楠  2023-10-19 15:42:52  证券时报

从过去的“试水”到如今的“井喷”,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汽车产业“出海”获得了强劲动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付炳锋认为,建设汽车强国要求中国品牌走向国际化,而“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品牌走向世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汽车出口10年增4倍

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9月中国出口汽车50万辆 ,同比增长近39%。1-9月累计出口汽车371万辆,同比增长64.4%。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告诉证券时报记者,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不断增长,对于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拉动作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汽车产品正具备越来越强的市场竞争力和认可度,在全球市场占据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许海东预测称,2023年全年,中国汽车出口量有望突破450万辆。

中国汽车出口量实现“井喷”增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近十年,中国汽车出口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从2013年的87.24万辆到今年预计的450万辆,10年超4倍的增长,侧面说明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认为,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出口的耀眼成绩,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经济的促进作用,这也为中国品牌汽车“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悉,过去十年,上汽、吉利、比亚迪、奇瑞、北京汽车、一汽奔腾、广汽传祺、长城汽车、江淮汽车、安凯客车、福田汽车、金龙客车等中国车企均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有所布局。

北汽集团的内部人士告诉证券时报记者,作为中国汽车行业中最早“走出去”的车企之一,十年间,北汽集团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已在全球37个国家建立了180个销售和服务网点。

江淮汽车也是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典范车企。该公司负责人透露,在出口进程中,江淮汽车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作为公司海外市场开拓、产能合作、投资经营的重点方向。目前,江淮汽车出口市场已覆盖10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动了共建国家参与国际汽车产业分工。

向海外输出绿色交通方案

在汽车出口的浪潮中,新能源汽车的贡献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82.5万辆,同比增长1.1倍。

据悉,我们新能源车企首选的出口目的地包括了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以比亚迪为例,早在2013年,比亚迪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就已打入东盟市场,携手当地的合作伙伴,推动新能源乘用车和商用车的出口。

2022年,比亚迪与泰国WHA伟华工业园区签署购地协议,在泰国建立海外首个电动汽车工厂。今年9月,比亚迪又公布了在乌兹别克斯坦建厂生产电动汽车的消息。

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企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布局和深耕,早已跨越了产品出口的阶段,渐渐实现了从技术到绿色能源转型的引领。

北汽集团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为顺应国际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北汽致力于将“绿色交通解决方案”输出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今年以来,北汽集团在出海过程中,不仅销售了新能源汽车,还输出了包括换电设施在内的整套换电解决方案。

二手车出口“风起”

今年8月,一列搭载165辆二手车的中欧班列从江苏(苏州)国际铁路物流中心驶向海外,这是江苏首次通过中欧班列整列发运二手车。

自2019年5月我国二手车出口业务正式启动以来,越来越多的二手车商开始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布局汽车出口业务。

商务部方面表示,二手车出口工作的启动是中国汽车产业出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也是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参照发达国家二手车出口的经验,二手车出口将为中国汽车市场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发达国家二手车出口量占据其二手车交易量10%的份额计算,我国二手车出口具备每年上百万辆至千万辆的市场空间。

华泰证券判断,考虑到二手车出口存在较大套利空间且部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仍留有供给空白,预计2023年我国二手车出口量或超10万辆。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汽车产业加快智能化电动化转型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