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智库 > 正文

中欧经贸合作显韧性强劲内生动力来自何处?

刘晓明  2023-10-15 14:07:32  解放日报

当前世界形势动荡不安,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令人欣慰的是,中欧作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双方经贸合作逆势强劲增长,有力回击了那些鼓吹“脱钩断链”、唱衰双方合作前景的言论。

这既是广大中欧企业家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成果,也凸显了中欧经贸合作具有强劲的内生动力、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优势,为充满不确定的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确定性。

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

中欧经贸合作的强劲内生动力来自何处?我认为,主要来自双方合作的政治意愿。

良好的政治意愿是中欧开展交流合作的基础和保障。尽管中欧之间存在分歧,但双方均认为必须坚持合作与对话。

今年初疫情形势好转以来,中欧全面恢复实体交流,高层交往互动频密。习近平主席同先后访华的德国、欧盟、西班牙、法国领导人深入沟通,李强总理就任后首次出访目的地选择了欧洲。通过这些高层互访和交流,中欧领导人围绕增进战略互信、深化务实合作、加强国际协调、妥善管控分歧达成了重要共识和成果,为双方深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政治动力。

中欧经贸合作的强大韧性来自何处?我认为,主要受益于中欧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

中欧彼此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目前每天贸易往来超过20亿欧元。今年是中国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十周年。作为世界两大力量、两大文明,中欧关系历经数十年风云变幻的考验,中欧之间没有重大利害冲突,也没有地缘政治矛盾,彼此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中欧关系可以,也能够为世界提供更多的稳定性和正能量。

中欧经贸合作的巨大优势来自何处?我认为,主要来自三方面:

第一,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光明前景。

今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全球贸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增长5.5%,明显领先其他主要经济体;近期,联合国、世界银行纷纷上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且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

第二,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我们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不会变。在中共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

第三,是中国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行动。

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努力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融入全球市场。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倡议的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收益。我们坚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尽管遇到一些回头浪甚至暗礁险滩,但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开放合作仍然是历史潮流,互利共赢依然是人心所向。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处于关键阶段,中国坚持全球化的正确方向,以实际行动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于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望未来,我对中欧关系充满期待。应当看到,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中欧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这在过去几十年未曾影响双方实现互利共赢,未来也不应成为中欧合作之路上的“绊脚石”。

近期欧洲有识之士纷纷发出坚持战略自主、反对对华脱钩的正面声音。但同时,对华“降依赖”“去风险”的杂音仍在发酵,干扰双方正常交流合作,对此应当高度警惕。我们理解欧方希望维护自身经济安全,但不应该泛安全化、泛政治化,更不应推行逆全球化和所谓的“去中国化”。

变加法为乘法

为推动中欧合作在新时代取得新的更大发展,我愿提几点建议:

一是深化互信合作。开展互利合作离不开良好的双边关系大气候。下一步,中欧双方将协商办好新一轮中欧领导人会晤和战略、数字、经贸高层对话和专业领域磋商,全面激活各领域合作,引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回暖升温。

二是加强开放合作。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欧盟的“全球门户”计划同“一带一路”倡议相辅相成,都旨在促进全球发展,应当相互借鉴、相互支持。中国即将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希望欧洲工商界把握机遇,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协力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也欢迎大家继续以中国进博会、服贸会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务实合作,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贡献力量。

三是拓展高质量合作。绿色和数字领域是中欧产业转型的重点,双方应抓住机遇在这两大领域开展更高水平、更高标准、更高质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各自转型升级。双方应加强清洁能源、可持续金融、人工智能、科研创新合作,推动中欧绿色、数字合作伙伴关系不断走深走实。

欧洲有句谚语:一个人努力是加法,大家努力是乘法。我相信,只要大家坚定合作信心,把准合作方向,打破合作壁垒,变加法为乘法,中欧合作的道路一定越走越宽广,中欧关系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作者系中国前驻英国大使。本文节选自作者在2023年中欧企业家青岛论坛上的演讲)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