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照明开关、空调温度——
本报记者 窦 皓 2024-07-17 18:02:14 人民日报
|
何岳昊(戴帽者)与建筑主体的工作人员一起清点、排查建筑用能设施。 姚靖霖摄 |
何岳昊(右)与建筑主体的工作人员一起讨论绿色降碳方案。 姚靖霖摄 |
走进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的当虹智能视频产业基地,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的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何岳昊,正带领团队进行设备的调试和检查:房间墙壁上,许多形似灯光开关的智能物联硬件感知设备,监测着空间内的温度、湿度、人流等信息。天花板上,一个个智能设备,则将空调接入了低碳楼宇数智管理平台,实现自动化管控。
会议室平均环境温度26.8摄氏度,平均环境湿度59.2%,空调目标温度26摄氏度,茶水间灯光开启……何岳昊打开管理后台,办公室、会议室、卫生间等空间内,空调和照明设备的工作状态实时可见。如果出现异常,还有巡检、报修、养护等功能模块可以选择。
输入指令,悄无声息间,大楼内公共走廊区域的空调同时关闭,会议室的空调温度则统一设定为28摄氏度。
“借助低碳楼宇数智管理平台,系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靠南侧的办公室比较热时,会将空调温度设置得比靠北侧的房间低一些。”何岳昊说,当某个房间的空调面板经常被人为调节,系统还会记录使用人员的习惯,制定个性化控制策略。
此前,由于当虹智能视频产业基地单位建筑面积电耗偏高,企业有了节能降碳的需求。经测算,空调和照明的用电量有较大节约空间。
何岳昊和团队给出了解决方案:利用物联网技术,安装即插即用智能感知设备,通过“一键响应”实现对空调、照明等楼宇主要用能设备精细化、柔性化、智能化控制,实现项目整体节能10%以上,空调系统节能20%以上。
有类似节能降碳需求的单位不在少数。以园区经济、总部大楼为主的滨江区,不足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有400多座办公楼宇,平均每栋写字楼内有超过200家企业入驻,总用电量占比超过全区的60%。
1992年出生的何岳昊,大学毕业后便来到国网滨江供电分公司工作,从事过配电运检、基建发展、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工作。他还记得,2022年夏天,杭州出现高温天气,全市用电负荷持续攀升、高位运行。
“那个时候,我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在全区大型综合体、商超、写字楼等场所,开展节约用电的宣传工作。”何岳昊说,当时就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建筑物的节能降碳。
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示了18个新职业,其中包含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何岳昊成为其中一员。根据《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24年版)》,建筑节能减排咨询师主要负责的工作为应用节能减排技术,从事建筑及其环境、附属设备的测评、调试、改造和运维等咨询服务。
“对客户来说,除了完成节能降碳的目标任务,更希望节约成本和时间。”何岳昊说,如何在不破坏建筑结构、不影响企业正常办公的前提下,实现轻量化改造,对方案的设计者来说是更高的要求。
为此,何岳昊和团队联合产业单位,对网络、感知、计量、控制四类设施进行改造,研发了即插即用的多功能探测器、空调集控设备、照明集控设备等,便于用能设备的数据采集和远程控制。
何岳昊算了一笔账:一座每层面积1000平方米的5层办公楼,大约需要安装10个楼宇物联智能设备、10个空调智能设备、120个多功能探测器以及若干照明集控设备,平均改造成本在15元/平方米,而传统主机设备改造成本则在80元/平方米以上。
硬件有了,软件也要跟上。针对此前人工管理的不便,何岳昊和团队以最小空间分割的方法,对每一个空间、每一个设备进行编码,让楼宇里的每个空调、电灯都尽在掌控。团队还研发了低碳楼宇数智管理平台,通过人工智能决策分析技术,实现对不同空间自动完成相应的柔性调控策略。
从能耗的测评分析,到方案的设计落地,再到系统和设备研发与调试……两年来,何岳昊和同事已经陆续在杭州滨江区完成了文化中心、海创园、大有科技、双鱼直播基地等10余处建筑物的改造。
目前,何岳昊和团队根据实践经验,还制定了浙江省电力行业协会团体标准《数智电力节能控制技术导则》,相关方案有望走向国际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构建低碳建筑改造新生态圈。
“现在城市中心城区楼宇密布,能耗总量快速攀升。推动建筑物节能低碳转型,市场广阔,大有可为。”说起职业前景,何岳昊信心满满。他表示,未来还将不断钻研新技术,探索建筑物节能减排的新路径。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同步增长
下一篇:阔步迈向农业强国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