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牛朝阁 2024-09-13 18:21:26 《中国经济周刊》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系统部署。
《意见》提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等。
《意见》的出台,也引发了业内高度关注。
“《意见》明确了主要领域绿色转型的阶段性目标和完成时点,使得任务更加清晰、路径更加明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他认为,《意见》 体现了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性,政策如何与市场结合是引发业内关注的重点工作。
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将达15万亿元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近日表示,《意见》的总体要求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林伯强认为,《意见》最大的特点在于“全面”二字,这意味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需要同时努力,从需求侧进行节能减排才能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用消费行为的改变来倒逼生产低碳转型,效果才会更好。
“在此之前,围绕在供给侧周围的声音比较多,比如新能源汽车等。但当需求增长过快,新能源将无法满足需求的增长,而化石能源在实际使用中的占比还会增加,因此需求侧也应当有所作为。”林伯强说。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
“15万亿元的目标,并不是大问题。因为节能环保板块的潜力非常大,事实上,它当前的量就已经不小了。”林伯强给出了乐观的回答。他认为,该目标不仅影响能源板块和能源制造业,还对拉动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
北京暮辰恒新咨询有限公司高级研究员王佳林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该目标既体现出了对绿色转型的重视,也为行业发展提出了重要要求。
哪些板块将持续受益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史英哲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意见》背后既有不小的挑战,又有巨大的机遇。
“比如,‘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这一目标对当前的能源结构来说就是一个明确的挑战。煤炭等化石能源起到保供的作用,增量部分则需要光伏、风电、水电等新能源来起作用,这对相关行业来说又是个长期利好。”史英哲说。
王佳林亦表达了相似的观点。他认为,对于传统能源企业来说,6年时间能够为企业发展转型提供缓冲期,制定并实施转型发展计划;对于新能源企业来说,发展迎来了新的政策机遇期。所以,综合来看,这次中央层面首次系统部署全面绿色转型,对于能源行业是一次重要利好,将推动能源行业在绿色转型过程全面提速。
王佳林分析,在行业结构方面,能源企业结构将会进一步调整,非化石能源企业及业务占比将会不断提升;在竞争模式上,以价格为主的传统竞争模式,将更多依赖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本优势;在成本投入方面,化石能源企业通过对矿产资源以及固定资产的投入模式,将逐步转化为科技投入模式,科技研发投入占比以及规模将快速提升。
他认为,在此背景下,有四类企业将明显受益。首先是绿色转型成效较好的大型传统化石能源企业,它们具有资金优势和科技研发能力,可以更快适应转型的政策要求,能够在中短期内保持较好的经营发展效益;其次是非化石能源企业将会迎来发展机遇;再次是电力系统改造相关企业;最后是适配于能源绿色转型的科技企业,科技创新是赋能支持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随着投入加大和市场关注,这类企业也将迎来较快发展。
林伯强则表示,节能减排、综合能源服务、环保产业等供给侧方面也会迎来利好。
展望2035年,史英哲预测:“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不断提高,到2035年,民众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全面绿色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改变。”
王佳林认为,届时节能环保行业发展将更多依赖于持续的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将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创新本身,而是更多引入数智能力。
“这是以往行业发展中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数智能力深度融合行业之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将不断加强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可以预见在大模型、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赋能支持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更智能、更快捷、更精准。”王佳林说。
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低碳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与此同时,我国绿色转型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挑战。能源结构偏煤、产业结构偏重、环境约束偏紧的国情没有改变,化石能源和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此外,全球绿色转型进程面临波折,环境和气候议题政治化趋势增强,绿色贸易壁垒升级。
林伯强认为,挑战主要集中在需求侧。他表示:“需求相对分散,如果再涉及消费者,分散的情况就更加突出了,建议通过深化人员、市场、价格等多方改革来推动需求侧节能减排,最终倒逼生产侧。”
面向未来,王佳林认为,节能环保行业发展还需要更多的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他建议,央行出台专项支持工具,通过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先技术的企业,实现行业的迭代发展。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4中国计算机大会将在浙江横店举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