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产业 > 正文

政策引导央企加快育新提质 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将持续升温

记者 江聃  2024-11-26 15:41:45  证券时报

随着国资国企改革的深化,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再次释放国有资本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的政策信号,以引导企业实现优化国有经济结构和提升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目标。

分析认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规模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仍有待进一步优化。政策引导下,央企并购重组或将持续升温,通过资本运作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助力央企开启增长“第二曲线”。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是国有经济锻长板的必然选择。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

近期,在国资委党委举办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会暨厅局级干部研修班上,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更加有效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目前最紧迫的是要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曾撰文谈到,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特别是创新基础能力依然不足,一些关键技术还存在“卡脖子”问题。产业发展迫切需要加快从引进创新、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

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对记者表示,相比以往,此次研修班透露的信息更加强调“三个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紧迫性,意味着新兴产业投入力度还将有所加强。未来国有资本将更加注重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发展,推动国有资本向高端、智能、绿色方向转型的决心。

并购重组是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本“三个集中”的重要方式。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目标,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

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告诉记者,中央企业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排头兵”,要将国有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与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相关的产业等领域中,以更好地发挥国有资本服务于建立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功能。

“企业通过实施并购重组来获得额外生产能力所需要的成本,要比自己从头做起所付出的代价低得多。”胡迟说,正是因为如此,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企业往往会有很强的动力去进行横向、纵向的并购重组,以便实现自身规模的快速增长。

同时,根据《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到2024年底前,要基本完成对业务协同度弱、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存在失管失控风险等情况的上市平台的调整盘活。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王宏志曾表示,要腾挪更多资源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科技创新。

9月18日,中国船舶吸收合并中国重工启动;此外,中国稀土、中国五矿、国药集团、华润集团、中国电信等一批央企所属上市公司积极推进并购重组……今年以来,国企在资本市场并购动作引起广泛关注。

招商证券智库研究分析师林喜鹏对记者表示,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实施,央企国企重组整合将进一步深化,呈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服务、专业化整合更为突出、市场化纳入各类所有制企业和更加重视上市平台功能等发展趋势。

刚刚过去的周末,上交所与三大石油石化集团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市值管理、央企集团资本运作等话题。

记者了解到,上交所将进一步优化央企综合服务框架、机制和模式,支持央企通过并购重组提高核心竞争力,支持央企以市值管理为核心,聚焦创新驱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从中央企业的考核评价体系看,中央企业加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有望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主导产业的代表。”胡迟说,中央企业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窗口期,企业增长的“第二曲线”也就会自然形成。

林喜鹏强调,推进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其发展周期较长,尤其需要推进资本市场长效机制建设,引导更多中长期资金支持科技类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发展,壮大耐心资本。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企业开展外贸业务动力更强
下一篇:3000多米地下,年产百万吨页岩油怎么压出来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