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尺素金声丨10年1.5亿人进城落户,内需最大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2024-09-12 10:38:11  人民日报客户端

来自江苏泗洪农村的许海丽,在西安务工10年,做过保姆,当过厨师,现在经营着一个早餐车。过去,她曾说,“吃苦不怕,怕的是扎不下根,怕孩子在这里上不了学”。

西安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后,她拿到居住证,大女儿在西安参加了高考,小儿子在家附近读了小学。现在,她常说,“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自信地说:是西安人。”

他乡成故乡,许海丽的故事是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我国共有1.5亿农业转移人口平稳有序进城落户,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4年的35.9%提高到2023年的48.3%。

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扎实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能。

 

 

——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只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首要任务,也关系到城镇化质量的高低。

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而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他们“进城”的需求,不再仅仅是一个人来寻找谋生的门路,而是希望一家人进城生活,希望能稳定就业,能享有子女教育、住房、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保障。

进城落户成为新市民,不只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留得下,更要提高他们城市生活的质量,让他们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温度,增强在城市奋斗的信心,提升在城市的价值感、对城市的归属感。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进城农民工中,47.3%认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86.3%表示非常适应或比较适应本地生活,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38.2%参加过所在社区组织的活动,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相关改革不断深化,配套政策不断完善。

户籍制度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如今,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宽,越来越多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市民化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中央财政设立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目前已累计安排了2800亿元。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学位就读比例达96.7%,公共卫生、文化体育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今后5年,户籍制度改革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作出明确部署:力争在5年内实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提升至接近70%,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渠道进一步畅通,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进一步健全。

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从消费看,当农民进城转为市民后,随着工资收入的提高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享有,消费能力增强、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将得到释放。

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等机构做过调查,农民向城镇转移、成为常住人口后,人均消费将提高30%;在城镇落户后,人均消费将再提高30%。

从投资看,农民进城定居,既带动住房、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又产生大量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投资需求。

研究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拉动投资需求超过1万亿元。同时,城市更新也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后期,城镇化率增速将会有所放缓,但综合研究国内国际情况看,我国城镇化动力依然很强,城镇化率仍有提升空间。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妥善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目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归根结底要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今年以来,沈阳、佛山等地落户条件放宽到租房也可落户。新规发布后一个月,沈阳全市落户9719人,同比上升3.16%,环比上升31.60%。

8月,安徽合肥高新区保障性租赁住房二期项目施工火热。项目竣工后可提供1940套住房,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安家。

稳妥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紧紧围绕“人”字书写新型城镇化“新”篇章,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丨这个“全球第一”很提气,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底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