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甘肃兰州榆中县提升种源品质,促进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宋朝军 2024-04-18 15:03:37 人民日报
春雨过后,百合田里,泥土味夹杂百合香弥散在湿润的空气中。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邵家泉村,农户何正忠端来一个育苗盘,从蛭石土中拿出一株株拇指大的百合小鳞茎,缓缓栽下。“刚收完一茬,又要准备育新苗了!”何正忠说。
在榆中县,像何正忠一样的百合种植户超过5500户。榆中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区,土质疏松、透气性强,昼夜温差大,土壤为弱碱性,是兰州甜百合的优良产地,种植百合成为当地农户的主要收入渠道。
然而,农户们也曾面临烦恼——百合3年生、3年养、3年长,从栽植到收获要花费9年时间。更为困窘的是,在传统种植模式中,下一代鳞茎总是从上一代百合的地下鳞茎上长出,长此以往,不但百合品种无法更新,而且植物病毒容易累积,可能影响百合品质。
产品要提质,种源是关键。为提升种源品质,榆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专业团队,创新培育种源。走进中心的百合组织培养实验室,只见30多个组培架整齐排列,3万多个培养瓶静静摆放。高级农艺师金军民拿起其中一瓶,仔细记录种苗成长情况。过去4年多时间里,实验室从国内收集优良单株400多个、杂交种1000多个,并在金崖镇建设百合种植资源圃40亩,为提升优化当地百合种源打下基础。
金军民介绍,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等合作,已顺利完成兰州百合组培脱毒技术优化,开展优质百合脱毒鳞片包埋示范推广,不仅保障了百合品质,还将9年种植进程缩短到6年。在此基础上,当地农业专家牵头编写了4项百合全产业链新标准,申请了10余项相关专利。
种源好、种得好是基础,销出去才能成为实实在在的收入。车间里,清洗机、烘干机隆隆作响,十几名工人有序忙碌。在位于园子岔乡小岔村的榆中富源百合产销专业合作社,一颗百合经历剥片、组合清洗、蒸煮、烘干、色选等步骤,90分钟不到,就被加工成等级不一的百合片。去年,富源合作社共生产鲜百合1000多吨、百合干50多吨,产值超过2000万元。
近年来,榆中县加大对百合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技术上,派遣科技专员指导企业应用地膜覆盖、覆草保温保墒等技术;在资金上,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和各类农业奖补政策,鼓励企业更新大型设备;在销路上,通过消费帮扶、定点采购等,助力百合销往北京、广州等地。
2023年,榆中县百合种植面积达8.2万亩,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3亿元。“下一步,榆中将通过产业融合,将百合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相结合,积极延伸产业链条,不断提升全产业链价值。”榆中县委常委王廷宏表示。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贵州茶产业带动275万余农民就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