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地方 > 正文

交易检测双平台落地 河南培育钻石产业再上台阶

记者 赵黎昀  2024-12-13 11:57:06  证券时报

近日,依托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下称“中宝协”)、珠宝国检集团两家国家权威机构共同建立的郑州培育钻石国际交易中心(筹)暨珠宝国检集团河南实验室在郑州航空港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河南省培育钻石产业化布局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河南培育钻石生产端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受到资本广泛关注的同时,行业打造初期也面临无序竞争、定价混乱、标准不一等系列待解问题。市场乱象下,培育钻石毛坯价格已直线下跌,当前企业生产逼近盈亏平衡线。

“有了统一权威的产品标准,市场才能建立完善的定价机制,也才能进一步推动产业链的延展。”采访中行业人士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此番珠宝国检集团落地河南,将进一步提供贴近产地的检测服务,降低培育钻石检测成本,建立专业评价标准。同时交易中心也将设立培育钻石价格交易指数平台,规范市场定价体系,稳定价格及市场供需。

未来,郑州航空港区还将依托交易中心,在区内打造培育钻石加工、设计、镶嵌等下游产业链布局,立足空港优势,实现产业链价值最大化。

“拿证”更便捷

颜色、净度、切工、重量……一切对标天然钻石4C分级的认证程序,目前在培育钻石行业切实适用。

在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珠宝国检集团河南实验室内,专业检测人员在高倍显微镜下仔细观察着一颗一克拉左右大小的培育钻石,并逐步将看到的情况通过绘图记录在一旁的电脑上。

“一位成熟的专业检测人员,一天也能完成检测近三十颗钻石,最终形成详细的4C分级鉴定报告。”珠宝国检集团河南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家明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展示了国检出具的证书样本,上面不仅详细记录了一颗培育钻石的颜色、净度、切工和重量等关键指标,还绘制有明晰的净度素描图和切工比例图等,可用以对钻石的品质进行判定。

以超硬材料为优势产业的河南,如今已是全球重要的培育钻石毛坯生产地,产能占到全国的六成以上。近年来,当地企业开始积极向下游延伸切磨环节,但出产的培育钻石产品如何高效低成本获得认证,成为推动市场发展进程的难题。

“河南以往的培育钻石产品,需要人工或邮寄送至省外的检测机构点去进行检测认证,不仅运送安全度不高,寄送费用也要算在检测成本内,不经济也不高效。”王家明表示,珠宝国检集团作为珠宝领域最权威的标准制定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将发挥好对培育钻石的发展和推广的战略推动作用,打造培育钻石检测检验中心和国家级质量认证标准化体系。

目前我国培育钻石生产方多由传统工业品生产者跨行而来,对于下游切磨、设计等工序并不熟悉。此番珠宝国检集团河南实验室落地郑州航空港,使专业检测机构贴近生产端,将对企业推动产品认证形成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将对企业推动下游生产环节形成指导和助力。

珠宝国检集团此番贴近产地设工作点,并不仅是为了便利当地企业检测拿证。

“目前培育钻石的检测标准和天然钻石一致,单颗钻石的拿证费用就要两三百元,占产品成本的比重过大。无论生产端还是消费端,当前都急需一种更经济可行的产品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检测价格体系。”王家明称,作为新兴产业,培育钻石目前未有适用的评价检测标准,只能沿用天然钻石的评价体系以及检测价格体系。但目前培育钻石价格不足天然钻石的二十分之一。极高的证书成本,已不适于当前的市场情况,也不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据了解,郑州培育钻石国际交易中心(筹)与珠宝国检集团河南实验室在郑州航空港区落地后,将适时构建培育钻石质量评定标准,力争2025年内推出针对培育钻石毛坯、成品等检测标准,降低检测费用,促进毛坯交易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规范无序竞争

“有了统一权威的产品标准,市场才能建立完善的定价机制。”在中宝协培育钻石分会会长刘永奇看来,近年来我国培育钻石毛坯产品价格高位回落明显,其背后是越来越多企业的盲目进入,低价竞争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

2021年前后,培育钻石行业一度迎来发展高峰期。彼时一克拉毛坯培育钻石价格高达100美元。有相关上市企业披露的财报显示,当期毛利率超过80%。

高利润诱惑下,资本扎堆布局进入,无论HPHT(高温高压法)还是CVD(化学气相沉积法)的产能都获得大幅增长,培育钻石毛坯的价格也开始急速回落。

当前,一克拉培育钻石毛坯混料的价格仅在10美元至15美元上下,企业生产逼近盈亏平衡线。即使在终端,目前部分一克拉裸钻价格也不过1000多元。价值已无法赶超作为“配料”的贵金属(如铂金等),呈现出金比钻贵的尴尬局面。

“持续下行的产品价格,对推动行业发展造成了极大阻力。”刘永奇坦言,当前培育钻石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常常下游加工设计企业还没完成生产,手中的毛坯料货值就已下跌。终端消费者看到产品价格不断下行,也不敢贸然出手购买,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他表示,当前培育钻石毛坯交易模式仍较为粗放,企业销售的毛坯产品仅按照大小区间分类,同一区间的产品并没有明晰的质量评价标准,给了市场较大的压价空间。标准建设滞后、没有价格体系,是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加剧的重要原因。

郑州培育钻石国际交易中心的建立,即寄望通过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交易体系,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推动产业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的核心平台。

据介绍,该交易中心将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培育钻石制造企业、贸易批发商、切磨工厂、大型珠宝企业、相关专业机构,以培育钻石毛坯和裸钻为主要交易对象,采取封闭式、会员制管理的培育钻石现货交易平台。同时,基于交易中心搭建的服务及生态体系,行业企业也可以获得交易服务及综合服务,包括加工、物流、金融、鉴定、退税服务等。

按照规划,2025年内,这里将研制推出郑州培育钻石国际交易中心培育钻石价格指数。通过数字化培育钻石交易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实时发布交易市场指数、掌握市场供需动态,实现产品的快速展示与线上交易。

留住高附加值环节

培育钻石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和生产设备、中游的培育钻石生产、下游的切割、抛光及零售等环节。

据中宝协初步估算,2023年我国贡献了全球超七成的培育钻石毛坯产能,全年产量达到2000万克拉至2500万克拉,甚至更高。

但是,我国产出的培育钻石毛坯产品80%以上被出口至国外市场(以美国市场为主),本土消化产能不足20%。下游切割、抛光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均大多在毗邻的印度完成。

采访中一河南培育钻石行业人士就谈及,目前国内切磨工厂大多规模较小,尤其进入2024年以来,月产3000克拉成品以上的企业降至五六家,市场更多的是月产500克拉至1000克拉左右的小型工厂甚至作坊式工厂,普遍不具备成本优势。据业内分析,目前国内培育钻石切磨产能和裸钻需求缺口巨大,60%至70%以上裸钻需求依赖印度切磨工厂。

对于当前这一产业链布局模式形成的原因,刘永奇分析,河南是我国超硬材料的发源地,现有规模以上超硬材料企业300余家,拥有包括中南钻石、黄河旋风、力量钻石、豫金刚石等在内的多家优秀上市企业,产业规模达到400亿元,具有显著的上游产能优势。

同时,这些上游毛坯制造企业基本属于工业基因,虽然不乏技术和资本实力,但缺乏珠宝、奢侈品、时尚品等消费品领域的运营经验与历史,人才、组织等储备不足,其进军培育钻石下游市场,整体上是被培育钻石珠宝市场的迅猛发展带动,属于被动而非主动介入。

另一方面,因为缺乏切磨环节以及发达的中间贸易,培育钻石缺乏有力的针对渠道和消费者的推广,我国庞大的珠宝市场以及拥有众多销售终端的珠宝巨头没有得到充分的动员,市场参与力度不足,消费者认知不够。

在培育钻石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利润水平不断下移的当下,如何有效把产业链上的高利润环节留在国内,也成为企业和地方政府切实考虑的问题。

在郑州培育钻石国际交易中心(筹)与珠宝国检集团河南实验室落地之时,郑州航空港区科技工信局也发布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关于支持超硬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将从支持工业金刚石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培育钻石产业链向中下游延伸、营造产业发展氛围等方面,加快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赋能升级。

“培育钻石体积小、价值大,且河南作为最重要的毛坯输出中心,是发展临空经济非常合适的产业之一。”刘永奇认为,不同于工业金刚石,培育钻石的产业链更长,其上游产业具备制造业属性,但中下游环节具备更强的检测、设计、零售等现代服务业特征。

郑州航空港区作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拥有发达的航空、铁路、公路等交通网络。这为培育钻石的集散、交易、加工和检验检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助于吸引国内外相关企业和资源的集聚。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内蒙古乌审旗积极培育乡村高技能人才
下一篇:吉林省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