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国寿养老董事长王军辉:以普惠金融为方向 协同发展养老三大支柱业务

记者 刘敬元  2024-12-20 17:28:05  证券时报

在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的要求下,作为国内首家管理养老金规模突破2万亿元的机构,国寿养老最新确定了转型升级的方向。

近日,国寿养老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辉表示,要坚持以普惠金融为方向的发展道路,推动养老三大支柱业务协同发展。

壮大养老第二、三支柱

在近日举办的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王军辉分享了他对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思考,涉及普惠养老、长期养老、数字养老三个维度。

“养老金融的逻辑基础是社会保障制度,是涉及面最广的普惠制度安排。”王军辉认为,在养老第一支柱建设的基础上,只有坚持以普惠金融为方向的发展道路,扩大二支柱的覆盖范围、增强三支柱产品供给、推动三大支柱协同发展,才能共同做大养老金融蛋糕,让“老有所养”的幸福成色更足。

在三支柱产品供给方面,他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实施,给了养老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空间。供给端要丰富全生命周期的产品货架,重点关注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群体,以及尚未参加第一、第二支柱的群体,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加大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出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收益目标,适合不同人群的各类养老金融产品。

王军辉认为,要加强养老一二三支柱协同发展。应充分考虑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人民群众需求多样的特点,发挥第一支柱覆盖面广、第二支柱保障高、第三支柱灵活便利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协同发展。

“只有二三支柱壮大了,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兜底线、保普惠的功能,才能助力各行业、各收入阶层的群众实现‘老有所养’。”王军辉称。

多维度发展长期养老

“养老金长达几十年留存于养老金账户中,这是客户的信任,也是战略性资产。”王军辉表示,专业机构一定要坚持长期主义,发挥好养老金管理机构的专业作用,实现长期保值增值,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助力“老有所安”。

“长期缴费能增厚积累,长期投资能熨平波动,长期风控让资金安全,长期服务让客户安心。”他从多个维度阐释了做好长期养老的效果。

王军辉表示,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是典型的长期资金,是真正的耐心资本。发挥养老金优势,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器和压舱石,既是养老金提高长期收益的内在要求,也是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使命担当。

谈及投资的长期性,他表示,首先要鼓励养老金差异化投资,根据持有人年龄和风险偏好,采取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对于处在积累期早中期的人,可提升权益投资比重,通过长周期、跨周期的配置来提升养老金的回报。其次,要落实对养老金管理人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真正地发挥管理人的专业能力,使客户从“因为短期收益而投资”向“因为信任而投资”转变,通过理性选择投资策略带来长期投资积累。

科技的发展进步,正改变传统金融行业的产品供给方式和客户服务模式。王军辉提到,要发展数字养老,助力“老有所依”。他认为,专业养老金融机构应当积极开展数智化顶层设计,打造行业开放共赢的数智共创新模式,推进数智化经营模式变革,共同谋划数智养老的新未来。

确定转型升级三大主线

在前述论坛上,王军辉还感慨“养老行业现在看不到峰值”。5年前,他以嘉宾的身份见证了国寿养老规模突破1万亿元;如今,他已躬身入局养老金融事业,以参与者的身份见证了国寿养老管理规模站上2万亿元。

国寿养老是中国人寿集团旗下专业养老金融机构,管理规模于今年11月突破2万亿元。公司交出的养老三支柱业务最新成绩单显示:第一支柱方面,为超600亿元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第二支柱方面,管理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规模均位居行业首位,企业年金管理规模超1.2万亿元、法人受托市场份额约30%、担任29个职业年金统筹区的主受托人;第三支柱方面,陆续发行10款商业养老金产品,存量业务规模和有效账户数两项指标均领先行业。

基于对行业形势的判断,国寿养老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锚定“资产管理+销售+服务”三位一体的2.0版养老金融公司推进转型升级,将围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实现三大支柱业务协调发展。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国寿养老将聚焦三大主线:一是推进商业模式升级,从以二支柱为主到全面发力三支柱建设,从机构客户延展到个人客户,提供二三支柱联动的“养老金融+养老服务”;二是推进组织运营重塑;三是推进四大核心能力提升,包括投资管理能力、销售服务能力、金融科技能力、合规风控能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六位经济大咖最新研判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