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马静 2024-04-23 15:24:01 证券时报
上周五,证监会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费用管理规定》(简称《规定》),自7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公募费率改革第二阶段正式落地。
此次改革核心在于调降公募基金股票交易佣金率,并规范交易佣金用途。当新规靴子落地,券商研究所将直面考验,有非银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人力成本比较高的券商研究所或将降薪裁员。
综合看,机构普遍认为,长期来看,此次改革将推动券商研究业务专注提升深度和服务质量,未来研究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抬升。大型券商向综合业务收入转型,中小券商则打造“小而精”的研究所。
短期内
将推动行业剧烈洗牌
尽管市场此前早有预期,但《规定》落地后,券商研究所业务将何去何从,仍引发不少讨论。开源证券非银分析师高超在研报中认为,“新规严监管佣金分配,压实各方责任,佣金降幅超过此前预期。”不过他也表示,研究分佣占比的提升或能较大程度对冲佣金总量的下降,对研究佣金盘子影响或较小。
以2023年静态数据测算,《规定》正式实施后,公募基金年度股票交易佣金总额降幅将达38%。2023年公募总佣金168.36亿元,机构佣金率为万分之7.3,预计调降后机构佣金率为万分之4.5。
“一些人员成本比较高的券商可能会受到较大影响,或要降薪裁员。”有券商非银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对于不同券商研究所,《规定》的短期影响要因人而异:一方面是交易佣金将下降;另一方面非研究佣金也将持续压降,而这一部分的降幅可能超过50%。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表示,短期而言,将研究业务定位于核心业务或盈利中心、公募分仓佣金排名靠前的中型特色券商,或在降本增效的同时,加大投研份额的争夺力度,驱动行业洗牌更加剧烈;而对于客群多元化、业务综合化的大型券商而言,研究兼顾对外输出及对内赋能的职能,或将对研究业务保持战略性投入。
实际上,自《规定》征求意见稿此前发布后,就不时有券商研究所传出人员优化、转岗等情况。2023年末就有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已经降薪近40%,且加大对个人的考核。
另外,有些券商研究所也在逆势扩招,尤其是一些中小型券商。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某央企旗下券商和某地方金控平台旗下的研究所都在持续扩招,前者已组建近百人团队,仍在继续引进,后者则将投入不小资金招兵买马。从公开消息来看,如华福证券近来已招揽了首席经济学家燕翔、原德邦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任志强、食品饮料首席刘畅等知名行业人士。
行业集中度
将明显提升
从长期来看,机构普遍认为这将推动券商研究业务回归本源。华泰证券非银分析师沈娟团队认为,未来市场环境将对券商研究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券商研究业务差异化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交易、研究和投资服务,进一步完善行业生态体系,推动财富管理转型。
国泰君安非银分析师刘欣琦团队也提到,考虑到除被动基金外的佣金支付只能因为研究服务进行支付,各家券商将加大研究力量建设。
在这一轮供给侧改革中,研究实力更强的头部券商显然更加受益。平安证券非银分析师王维逸称,聚焦专业研究能力、研究所与其他业务条线有协同的大型券商受降佣冲击将相对较小。
中金公司研报也表示,伴随着部分券商对于研究业务定位的调整,以及部分中小型机构的逐步退出,行业供给侧改革之下集中度将明显提升。
以2023年分仓佣金收入数据来看,全年规模约168.36亿元,同比下降10.92%。马太效应依然明显,前5名券商席位占比高达25.4%,前10名券商席位则分走市场4成左右蛋糕。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2023年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收入排名前40的券商中,民生证券、国海证券、德邦证券、财通证券和国联证券均实现超20%以上的增长。相对应的,粤开证券、东兴证券、西部证券等则有所下滑。
研究服务将内外兼修
在此背景下,各券商研究业务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未来券商对于研究业务定位将从对外服务演变至内外兼修。”兴业证券认为,券商应在继续深耕好产业和公司研究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拓展市场和品类的方式丰富研究的广度,另一方面深化与投行、财富等部门的协同,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规定》也有利于推动中小证券公司实现专业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打造“小而精”的券商研究所。
东吴证券非银分析师胡翔分析称,在鼓励基金管理人优选券商研究所叠加控制佣金分配比例上限情况下,预计券商研究业务头部化趋势将进一步强化,从而倒逼其积极转型应对,未来券商研究业务收入模式或将由单一佣金收入向综合业务收入转型。
在具体方向上,中金公司认为,券商可以通过全方位综合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构筑真正意义上的护城河并实现自身份额的增长:一方面,券商可通过拓展覆盖市场、品类、主题等方式拓宽研究广度和深度,打造差异化投研服务;另一方面,券商可协同财富管理、信息技术(IT)等部门,为基金公司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如券结模式;此外,头部券商财富管理及卖方投研数字化亦有望迎来发展机遇。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财经故事:努力培育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