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标准今起正式调整

记者 胡华雄  2024-10-30 15:05:04  证券时报

10月30日起,沪深主板A股公司市值退市标准正式调整为5亿元。

对此,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需要理性客观看待其影响,相关上市公司除通过改善经营和基本面外,可在合理合规的基础上,通过大股东增持、资产重组等方式,降低市值过低带来的退市风险。

市值退市新标准

今起实施

2020年12月31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退市新规,增加“连续20个交易日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3亿元”的市值退市指标。今年4月,沪深交易所修订完善了相关退市规则,将主板A股(含A+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标准从3亿元提高至5亿元。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4月修订)》规定,在上交所仅发行A股股票的上市公司或者既发行A股股票又发行B股股票的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在上交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5亿元的,上交所决定终止其股票上市。深交所对于主板A股公司也有类似规定。

对于新老规则适用的衔接问题,交易所也有安排。深交所此前表示,对于原规则在10月30日前后的衔接适用,上市公司A股(含A+B股)在10月30日前出现股票总市值低于3亿元情形,上述情形延续至10月30日或者以后的,连续计算相关期限并适用原规则关于市值退市的规定。

在上述规则调整到位后,沪深主板公司的市值退市标准将由3亿元变为5亿元;沪市科创板、深市创业板、北交所、沪深纯B股公司的市值退市标准则均为3亿元。

低市值股群体现状如何?

证券时报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发现,截至目前,有38家A股公司市值低于10亿元。上述38家市值低于10亿元的A股公司中,北交所最多,达21家;其次为主板的11家;科创板和创业板分别有4家和2家。

具体而言,市值最低的一类公司多为ST类(含ST和*ST)公司,此类公司经营基本面绝大多数较差,不少公司连续亏损。从行业分布来看,上述低市值公司中,机械设备、医药生物、基础化工、综合、纺织服饰等行业公司相对较多。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除了与公司规模、经营基本面有较大关系外,与股票市场行情也有一定关系。比如统计数据显示,今年9月23日收盘,市值低于10亿元的A股公司尚超过200家,但目前已大幅下降至38家,与这期间A股市场经历了一波强劲上涨密切相关。

理性看待市值退市

对于市值退市,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副所长、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余洋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上市公司一旦退市,将进入股转系统中的两网(STAQ系统和NET系统)及退市板块,股票流动性大大降低,股价一般也会随之下降。目前,A股市值低于10亿元的主板上市公司基本都是持续亏损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货币资金匮乏,公司可持续经营能力不被市场认可。对这类企业来说,受退市新规的影响,如果市场情绪出现波动,容易出现股东恐慌性抛售股票,从而加速上市公司股价下跌进而触发退市条款。

为什么主板A股公司市值连续低于5亿元需要退市?资深市场人士桂浩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主板上市公司在公司定位上是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中型大型的公司。如果主板公司市值过低,比如低于5亿元,流动性会很差,不利于投资者交易。另一方面,主板公司过小的市值本身也反映出公司经营管理,以及其他各方面都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也不适合上市。

至于如何降低市值退市风险,余洋认为,对于这类上市公司,除通过改善经营和基本面外,还有两种市值管理的方式能够降低市值过低的退市风险:一是大股东增持推高股价。9月底高层出台的一揽子政策支持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专项贷款的方式增持上市公司股票,但这类上市公司由于经营业绩较差,难以进入金融机构贷款白名单获得授信。另外,单纯增持难以改变公司基本面,如果公司业绩持续走弱,该方法不仅不能在实质上解决退市问题,反而会在投资端造成亏损。大股东在增持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上市公司股票收购和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避免因违反法律法规或操纵股价嫌疑而被监管问责。二是加快开展资产重组。9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相关上市公司应抓住政策窗口期,与优质资产开展重组合作,同时做好投资者关系维护,稳定市场预期。上市公司在推动重组过程中应做好内幕信息管理,不搞“忽悠式”重组,严格履行信息披露等各项法定义务,切实通过资产重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养老金最新持仓近百亿元 三季度新进15股增持20股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