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卢奇秀 2024-11-05 17:57:05 中国能源报
近期,光伏、风电行业都开展抵制低价竞争行动,提出“价格战”侵蚀产业发展根基,不利于高质量开发风光项目、伤及制造企业生存基础,呼吁企业遵守法律不搞价格串通,提倡定价自律。储能行业也面临同样的价格困境,储能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电芯从2023年初的0.9元—1.0元/Wh下降至目前的0.3元—0.4元/Wh,系统均价也降至0.5元—0.6元/Wh,价格直接腰斩。项目低价中标频频上演,部分成交价已逼近甚至击破成本线。
“价格战”之下的储能企业生存现状究竟如何?不同于风电、光伏产业的多年沉淀,新型储能产业近年才开启高速增长态势,技术还在快速迭代,是否也应明确成本底线,推动产业良性发展?
产品价格“底线”不断被突破
日前,蒙能集团储能系统设备采购开标记录公布,19家企业参与投标,11家公示投标报价,报价区间0.481—0.582元/Wh,储能投标价跌破0.5元/Wh。工商业储能价格也在快速下行,2023年年中,头部厂商工商业储能柜报价1.5元/Wh左右,年底价格快速走向0.88元/Wh,科陆电子日前推出的工商业储能柜A类电芯版价格为0.598元/Wh。随后,沃橙新能源直接报价0.58元/Wh,再创价格新低。
“一些报价已经超出企业所能承受的成本底线,也就是说,不可能赚钱。”业内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坦言,相较于风电、光伏行业,储能成本构成更为透明,从电芯、PCS、EMS到系统集成,各家企业的成本控制策略大同小异,制造成本相当,“若某家企业的成本线远低于同行,这不可能,也不符合逻辑。”
事实上,低价已成为储能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对此,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分析,国内储能市场仍主要由新能源强制配储政策驱动,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储能项目投资还不能有效达成合理的回报收益。储能成为新能源项目投资的“包袱”,开发商自然会将成本和价格压到最低。
储能电池在系统成本结构中占比达60%,占据价格的主要部分。“过去几年,储能电池非理性扩张,产能整体供大于求。”田庆军指出,与风机生产不同,电池产线对连续生产要求很高,反复启停,对产品良率、成本有直接影响。而且,产品如果不能及时销售,不仅性能会出现衰减,其仓储成本和维护成本也很高。所以,很多电池企业宁可亏本销售,也不希望暂停产线。另外,也不排除市场上会有一些劣质产品在低价流通。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为何储能系统招标价格屡创新低。
结束淘汰赛还为时尚早
尽管市场频频传递着储能企业增收不增利的困境,但从产业链企业的财报来看,头部企业的利润似乎又是可观的。比如,阳光电源上半年储能系统的营收为78.1亿元,毛利率高达40.8%;宁德时代第三季度净利润为131.36亿元,同比增长25.97%,业内预估,储能电池毛利率为35%—40%;国轩高科储能电池系统上半年毛利率达到23.87%,较去年同期增加6.44个百分点;南都电源上半年国内、国外储能系统毛利率分别为24.29%和32.22%。
“头部企业并没有深度参与国内‘价格战’,而是选择性地竞标项目,在历次招投标中的报价,也相对理性。高毛利企业的大量订单来自美国、欧洲和中东国家等国际市场,这些地区有较好的议价空间。同时,海外储能电站建设周期较长,合同签约到产品交付期间,成本还会继续下行,等于是以时间换空间,所以财报数据相对较好。”业内人士称。
亿纬锂能近日表示:“大家以为海外业务毛利率很高,其实是因为今年处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供应链成本下降带来采购成本的下降,但是项目的价格是提前锁定的,这也是大家看到高利润率的原因,预计明年海外业务的利润率会回到相对合理的水平。”
“得益于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国际市场储能系统价格已明显下降,国际市场高毛利时代可能很难持续,相反,海外市场的风险在集聚。”田庆军认为,储能企业应把毛利维持在合理水平,以应对未来不确定风险。远景会将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入到高价值的市场和高价值客户上。
“‘价格战’的直接后果是加速行业洗牌,未来80%的订单或集中在20%的企业手中,大量储能系统集成商会被淘汰出局。”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但现在谈尽早结束淘汰赛还为时尚早,储能市场还存在‘用产业换资源,用资源换订单’的情况,存在并非正常市场行为的销售。也就是说,部分企业以建设工厂的方式,获取地方风电、光伏指标,再用指标换取订单,基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稳定的储能竞争格局短期内或不明朗。”
市场快速发展带来安全隐忧
如何客观地看待“价格战”?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秘书长刘为向《中国能源报》记者指出,一方面,价格的下降有助于推动储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特别是在工商业储能、微电网等领域,有望推动更多项目的落地实施。另一方面,价格的过快下降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挑战。不少厂商反映,很多储能项目投标报价已偏离实际成本,且中标价格迟迟不见底,带来质量和安全的隐患,非理性的价格竞争给储能行业长远发展带来巨大的风险挑战。
田庆军同样表示,要辩证地去看待价格竞争,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良性的价格竞争,能有效地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我们反对的是以牺牲质量、安全为代价的盲目‘价格战’,会严重破坏市场竞争环境,为行业发展埋下巨大隐患。”
“那些囤在手里迟迟不能出清的电芯,部分可能出现漏液,维修后再流通到市场,以次充好,价格相对较低,也增加了安全隐患。”业内人士补充道。
“虽然行业都在做三重防护、四重防护,但再多的防护也不能做到绝对安全。”田庆军指出,一个1GWh的储能电站有100万颗电芯,任何一颗电芯发生热失控,都有可能引发一场火灾或爆炸。储能厂商因为战略需要,偶尔有一、两单低价订单来突破某个区域或客户是可以理解的,但长期采用低价策略,报价明显低于行业成本,那就要对其产品质量表示质疑。
“自律公约”不能破解“价格战”
基于上述情况,是否有必要效仿风电、光伏行业明确成本底线,开展“反低于成本倾销”自律公约行动?
“自律公约并无法破解当前的低价竞争,汽车行业、电池白名单案例已经充分说明这一点。‘价格战’本身也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符合商业供需逻辑。”华北电力大学教授郑华向《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储能头部企业高收益表现也说明“价格战”不一定导致利润的下降,直接打击的是那些成本过高又无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企业。随着储能市场的成熟和业主了解的深入,低价将不再是市场的唯一优先选择。
“产品价格是动态变化的,怎么去固定?两个月前,光伏组件企业的成本底线还在0.8元/W左右,仅仅过去两个月,行业就明确0.68元/W是当前光伏行业优秀企业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的最低成本。”业内人士表示,光伏行业开展反“价格战”自律公约行动后,市场给出积极反应,头部组件企业纷纷上调0.01元—0.03元/瓦的出货价格,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对自律公约的维持时间持怀疑态度。
针对储能行业“价格战”现实,田庆军认为,一方面,要提升储能的价值创造,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对新能源的负荷预测、实时协调控制和充放电管理,提升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经济收益。同时积极开发储能的构网功能,对更多的弱网、离网等项目提供保障,努力成为新型能源系统中的核心价值创造者。如果投资商能从投资储能项目中获益,那么自然会愿意为高质量的产品付更多的费用;另一方面,改变最低价中标模式,鼓励平均价中标或略低于平均价中标,关注产品质量可靠性、履约能力、企业长期发展等综合评价指标。
开发商已意识到低价中标或给自身带来的风险,近期已有央企率先修改储能招标规则,降低价格评标权重从45%调整至35%,引导“最低价中标”走向“中间价中标”,平衡价格和质量性能。
郑华建议,主管部门要抑制低效的重复性投资建设,针对行业存在的不合理环节或机制对症下药,比如持续优化招投标机制,对项目投运实际效果进行考评等。企业只有持续推动技术、营销能力创新升级,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差异化服务,才能保持市场竞争力。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全国最大光伏废水零排项目投运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