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思想 > 正文

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楠 玉  2024-07-08 18:09:45  人民日报

发展格局是发展战略上的重大选择。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谋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这对于我们深刻把握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科学指引。

从理论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思想基础。马克思尽管没有提出发展格局这一概念,但他在《资本论》中阐明了流通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构成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作出分析。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经济流通思想。比如《史记》中记有“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通过开放关卡要道、畅通贸易渠道来积聚财物,有利于国家强盛和人民富足。这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思想滋养。

从历史逻辑来看,我们党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经济改革,概括一点说,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经济处在调整时期,立足国内,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努力开拓国内市场,有利于扩展我们在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以拉动经济增长。”这些都是我们党探索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这为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资源配置能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实践逻辑来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自觉把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积极拓展对外经济关系,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重要支持。改革开放后,我国打开国门,扩大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深度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大循环,形成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面对复杂外部环境,我们党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推动经济发展向内需主导转变,国内循环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开始显著上升。以国内循环为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是顺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把握发展主动权的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确了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现代化的动力向科技创新转变。改革开放后,我国主要以要素低成本优势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加强调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有效供给能力,穿透循环堵点、消除瓶颈制约,推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实现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动力转换。二是经济现代化的重心向内需主导转变。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格局推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形成了强大国内市场,但大部分利润并没有留在国内。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强调充分利用和发挥、巩固和增强强大国内市场这个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实现经济现代化重心的转变。三是经济现代化的目标向追求质量和效益转变。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但同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强调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等,这将有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并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现代化目标的转变。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对“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进行重点阐述,指出对国际循环和国内循环此消彼长的态势“可以继续深化研究,并提出真知灼见”,并希望大家对包括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内的重点问题以及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涉及的其他问题“深入思考,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围绕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加强研究,为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提供学理支撑,推动我国经济现代化不断取得新成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方江山|紧紧围绕核心标志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篇:提高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水平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