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
记者 黄翔 2025-03-07 15:38:34 证券时报
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推广使用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万华化学董事长廖增太围绕环保材料等领域提出了多份建议,包括加大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快可回收、可再生材料产业化进程等方面。
据统计,全球塑料使用量预计到2060年将增长近三倍,达到12.3亿吨,其中再生塑料仅占12%。以PET为例,其使用量预计将由2019年的2500万吨增长至2060年的6100万吨,若使用PET再生聚酯多元醇,相比于石油基的聚酯多元醇碳排放量可降低55%,体现了可回收材料在减碳方面的显著优势。
廖增太观察到,当前中国的塑料回收再生体系主要依赖可回收物的经济价值驱动,部分行业和企业缺乏采用可回收材料的积极性,主要是因为这些材料在生产、采购和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短期成本上升和技术调整压力。在缺乏政策激励的情况下,企业更倾向于保持现有生产模式。
当前,可回收材料的标准体系不健全,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企业难以准确判断材料性能和质量。同时,现有的验证周期长、费用高,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化进程,制约了可回收材料市场的健康发展。
针对行业发展现状,廖增太建议,一是制定行业最低使用比例,推动绿色转型;二是建立国家级标准体系,规范行业发展。
其中,建议政府对于如建筑、家电等材料需求较大的行业,设定明确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标准。例如,在建筑保温材料、家电等领域,建议设定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最低使用比例为5%,之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高这一比例要求,以推动企业加快向绿色材料转型的步伐。
同时,建立国家级的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标准体系,为产品提供统一的测试和验证服务。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同制定涵盖各类可回收、可再生材料的技术标准、质量规范和测试方法等。加强国家级检测认证机构的建设,提高其检测能力和服务水平,为企业提供权威、高效的产品测试和验证服务。通过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障产品质量,为企业大规模采购和使用可回收、可再生材料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以大模型为关键变量赋能新型工业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