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许予朋 2025-02-28 16:00:15 中国银行保险报
2月以来,银行业重要的负债补充工具同业存单发行量、价格齐齐走高。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4日,一年期AAA评级同业存单发行收益率为1.9467%,环比增长超过20个基点。2月17日至2月21日交易周,同业存单发行数量为412只、额度为7151.3亿元,数量、额度虽然环比有所下降,但较春节前一周(1月20日至1月26日)发行额度已有所翻倍。与此同时,长期限同业存单与短期限同业存单收益率罕见出现“倒挂”。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春节后商业银行发行同业存单出现量价齐升,主要与近期银行面临的短期流动性压力有关。后续形势是否会发生变化,需要等待货币政策释放更明确信号。
同业存单1个月收益超1年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根据中国货币网披露的公告梳理发现,最近一周共有超90家银行披露2025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与上年同期相比,多数银行发行额度有所上升。
比如,农业银行2025年同业存单发行额度为2.18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1300亿元;兴业银行2025年同业存单发行额度为1.4万亿元,超过去年1.15万亿元的发行总量。
据招商证券王先爽研究团队统计,截至2月18日,40家银行披露的同业存单备案文件中,计划发行规模最大的是中信银行,额度达1.48万亿元,环比提升3950亿元。同时,江苏银行、北京银行、浙商银行、广发银行计划发行规模均出现环比增长。整体来看,中等规模以上银行2025年存单备案环比普遍提升。王先爽团队预测,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2025年存单备案额度也将明显提升。
价格方面,近期各期限同业存单收益率除了连连看涨,还出现了长短端收益率“倒挂”现象,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截至2月24日,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期AAA评级同业存单发行收益率分别为2.08%、2.03%、2.02%、1.96%,“1个月收益高于1年收益”的情况已延续一段时间。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兼任副教授庞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近期同业存单发行规模和净融资额大幅放量、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力度弱于预期等因素叠加,推高了短期限同业存单收益率,并形成长、短期收益率“倒挂”。从历史上看,类似的“倒挂”均不会持续较长时间,预计收益率曲线将会在长、短期限存单利率的自我修正中重新回归正常形态。
资金面松紧影响同业存单未来走势
当前,银行热衷于发行同业存单背后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一般而言,短期限银行同业存单利率更多受近期资金面因素影响,长期限存单利率则反映了市场对流动性和货币政策松紧的预期和定价。”庞溟表示,近期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额度增长,部分机构甚至大幅提高存单备案额度并抢先再发行,主要是为了缓解负债压力。在我国经济稳步回升、政府债供给扩大、非银存款持续流失、短期资金缺口边际放大等因素影响下,目前金融机构的负债端压力和流动性指标压力均有所抬升。
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团队指出,本轮同业存单利率上行主要受资金面及供求因素影响。其中,资金面紧张是直接因素。存单供求关系阶段性“失衡”也带来一定影响。供给侧,近期同业存单到期规模攀升,银行再发行压力增大,且资金面预期不稳造成“抢发”。政府债供给加大了流动性指标压力,银行倾向于“多发存单,少买存单”。需求侧,虽然存单利率已经较高,但理财子公司等非银机构尚没有明显增配。
展望后续,资金面松紧与需求量涨跌依然是同业存单定价的决定因素。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春节后资金面整体维持紧平衡状态。往后来看,资金面若要出现实质性转松,尚需等待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出现新的信号。
华泰证券固收研究团队同样提出,考虑到货币政策基调为“适度宽松”,资金面不具备持续收紧的基础,对应存单利率也不应持续上行。资金面核心取决于货币政策取向,虽然短期政策重心在稳汇率、防空转等,但基本面修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通胀水平依然偏低,货币政策不具备收紧基础。“我们认为随着3月初跨月等扰动因素结束、两会召开,资金面或将迎来阶段性企稳的契机”。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回调许久,消费主题基金何时等来积极信号?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