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银行理财加大权益投资力度 指数化布局渐成趋势

记者 谢忠翔  2025-03-04 14:55:27  证券时报

数据来源: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 谢忠翔/制表

 

今年以来,多家理财公司均表示将加大权益投资力度,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业界对权益市场的后续表现更加乐观,越来越多的理财公司也通过挂钩特定市场指数,增配权益资产。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近期一批挂钩被动指数的银行理财产品进入募集或待售阶段,指数化投资的理财产品数量显著增多。多家理财公司认为,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是促进理财资金入市的最好切入点。

1 银行理财指数化趋势渐起

近年来,被动指数投资策略已逐渐成为资管行业的热门选择。2024年第三季度,投资被动指数的公募基金产品首次超越了主动权益类基金。同为重要资管大类的银行理财,挂钩于被动指数的产品数量也显著增加。

证券时报记者据中国理财网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以“指数”为关键词的银行理财公司产品,处于待售期、募集期和存续期的数量多达92只,其中尚未募集完毕的数量占比超过四成,发行机构包括中银理财、民生理财、招银理财等。也就是说,相当一批产品或于近期发售。

普益标准认为,所谓指数型理财产品是指由理财公司发行,投资资产主要为跟踪指数标的成份资产的理财产品。具体来看,指数类型分为股票、债券、商品、外汇、多资产等指数,指数特征则涵盖市值、行业、主要成份股等。

具体分析近期处于待售期的有关理财产品信息,固收增强型和混合型产品的占比较高,也有部分权益型产品涵盖于其中。同时,一些产品名称中还包含“A50指数”“A500指数”“A1000指数”等类似字样。梳理当前存续的有关产品说明书,可见资产配置通常以固收资产为主,而权益资产部分则采用被动指数投资策略,挂钩某特定指数。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部分理财产品挂钩特定行业或主题的指数。例如,华夏理财的部分产品挂钩AI算力、风力发电等行业指数,另外渝农商理财有产品挂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指数”,中银理财某产品则挂钩“中国优势企业指数”等。

2 指数化利于理财资金入市

今年以来,多个部委发布有关方案,推动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一些银行理财公司也表示,将加大权益投资力度,并加强布局指数化投资。

关于指数化投资,华夏理财董事长苑志宏今年初公开表示,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是促进理财资金入市最好的切入点。他认为,相较于主动权益、混合型、“固收+”等产品,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高度透明的特点使得投资者更易于接受其净值表现跟随标的指数波动、是相对收益型产品的特性,相较其他含权类产品更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利于打破客户对理财产品具有刚性兑付的传统观念。

最新开业的浙银理财也在近期表态称,该公司的权益投资主要分为三大策略,其中就包含了指数化策略,公司将主要探索发展含权类多资产策略类的指数业务,形成自身品牌。

此前,招银理财首席产品官郑福湘就表示,该公司内部也比较鼓励探索发展被动ETF的有关产品线。他认为,与公募基金相比,银行理财有很多适配老百姓配置的指数以及复合类的指数。

中信建投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马鲲鹏认为,指数产品正逐渐成为权益市场的主要力量,基于指数型权益类理财产品投资策略清晰透明、布局灵活、分散性好、管理费用低等特点,理财公司发展相关产品具有投资范围广、风险分散程度高、收益机会多的优势,策略方面还可以发挥自身的成本优势。

3 投研能力待进一步提升

业内研究人士认为,当前专注于固收投资领域的银行理财,在权益市场方面的投研经验相对欠缺,布局指数型理财产品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分析和产品开发,这也对银行理财的投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苑志宏总结认为,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自主研发场外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二是嫁接公募ETF研发联接型指数理财产品;三是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交易所上市交易(ETP)。理财公司可根据经营战略、专业能力、渠道客户、财务状况等自身资源禀赋,选择不同路径发展指数型权益理财产品。

以华夏理财为例,该公司发布了“天工”系列指数产品,切入的指数领域包括:一是直接复制市场上现有受众广、认可度高的宽基指数,如上证50、中证1000等;二是自主编制具有清晰投资逻辑和鲜明时代特色的品种,如新型储能、AI算力、水力发电指数等。目前,在该公司的“天工”指数产品矩阵中,存量股票指数产品有12只,待发行的则有近30只。

马鲲鹏认为,可借鉴国内外指数投资经验,在指数型权益类理财产品的发展中谋求破局,包括成立指数投资部门,搭建人才梯队;重视金融科技,打造指数编制、管理及评价平台等。同时,还可以和指数服务商、公募基金、金融科技公司、券商研究所等广泛合作,引入成熟产品、联合研发智能系统,汲取先进经验。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五部门引导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