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金融 > 正文

去年A股公司首次入表数据资产 央国企成主力

记者 江聃 郭博昊  2025-04-25 14:44:30  证券时报

截至4月23日,A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规模已达22亿元,其中参与的央国企数量与金额均呈快速增长态势。在数据资产化进程中,央国企凭借资源禀赋成为数据“资源”变“资产”的重要突破口。不过,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数据资产入表仍面临评估方法不一、成本效益倒挂等挑战。

自2024年1月1日起,财政部印发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正式施行,2024年被称为数据资源入表元年,上市公司作为中国企业的优秀群体,也成为跟踪观察数据资产价值释放的重要对象。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3日,2024年A股上市公司开展数据资源入表的规模达到22亿元,其中38家央国企上市公司数据资源入表的总体金额从2024年一季度1100万元左右增加到全年的14.71亿元。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3家企业入表金额规模过亿元,依次为6.16亿元、3.79亿元、3.71亿元,紧随其后的是小商品城的2679.31万元和南钢股份的1032.3万元。

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江苏分所副所长马建华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国企加速推进数据资源入表既是制度鼓励引导的结果,也与企业的资源禀赋相关。

截至4月23日,2024年央国企控股上市公司数据资源入表的科目多为无形资产或研发支出,存货科目金额则从三季度的2亿元下降为0。“将数据资源确认为存货,在后续的数据交易环节仍然存在政策不完善、确权困难等问题,并且转让后,万一由于数据使用不当可能面临数据溯源追责。”马建华表示,因此现阶段更多企业倾向于无形资产或者研发支出科目的数据资源入表。

进一步看,2024年开展数据资源入表的38家央国企中,9家为中央企业,29家为地方国有企业。远东资信首席宏观研究员张林表示,数据资源入表实现从“资源”到“资产”,对于地方国有企业转型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企业数据资源入表的积极性提高也与当前数据资产融资案例频落地有关。4月14日,“华鑫-鑫欣-数据资产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正式取得深交所无异议函,实现了数据资产在交易所ABS市场的首单突破。

深圳数据交易所总经理古亮对记者表示,数据资产证券化拓宽了原有的资产证券化品类,企业可利用权属清晰、价值稳定的数据资产获得较低成本的融资,打通了数据要素与资本市场的价值转化通道,融资渠道更丰富了。

国家数据局副局长陈荣辉4月初曾公开表示,要引导中央企业在数据价值挖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数据资产入表。

记者获悉,目前国有企业数据效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正在制定。国家数据局将在能源电力、交通物流、卫星遥感、新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推动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建立开放互联的行业可信数据空间,探索多方参与的数据产品开发和收益分配机制。

地方也在进一步拓宽数据资产融资的渠道。湖南省长沙市数据局等四部门近期联合印发《加快促进长沙市国有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方案》,要求国企2025年6月前启动数据资源全面盘点,分类分级建立数据资产目录和台账。

山东浪潮傲林大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相成对记者表示,央国企在实施数据资产入表时会更加审慎。随着政策的完善,入表工作的实践增多,各环节逐渐规范化,以及数据资产化创新实践案例、路径的不断探索,成本归集、价值评估标准等不断完善,数据资产入表将逐步成为企业常态化管理手段,其规模与质量的“双提升”值得期待。

目前企业数据资产入表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评估方法不一、后续管理风险较大等挑战。

王相成谈到,当前法律框架还不完善,尽管“数据二十条”提出“三权分置”确权路径,但实践中仍面临数据来源复杂导致的权属界定难等问题。此外,传统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在数据资产场景下适用性有限,各个场景、机构在进行价值评估的时候方法不统一。

马建华表示,由于交易和转让的市场环境发育不健全问题,存在市场需求量和认可度不高的客观情况。此外,成本效益倒挂是另一制约因素。一个数据资源入账项目通常成本在20万元—50万元。如果这项工作不能明显改善企业报表结构,甚至导致成本效益倒挂,企业积极性不会太高。他建议,要改善这些问题,政府层面应出台更多支持数据资产确认确权入表的政策措施,建立全国性数据资产登记评估平台,持续完善产权立法。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央行:开发汇率避险产品和服务 促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