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常 晋 2025-04-11 15:06:39 人民日报
海南博鳌,东屿岛。在这里,我国首个“近零碳示范区”降碳总量达100%,不久前正式更名为“零碳示范区”。一字之差,标志着质的提升。
所谓零碳,不是完全不排放二氧化碳,而是通过计算温室气体排放,设计方案抵减碳足迹、减少碳排放,直至达到碳的相对零排放。
零碳生活啥样?参观中有答案:一件T恤,由3杯咖啡渣和5个回收塑料瓶制作而成;茶几、桌椅的原料是可再生瓦楞纸,承重能力强;广场上铺设压电陶瓷材料,方便健身之余还可产生电能。从衣服零碳,到家具零碳,再到运动零碳,透过示范区这扇窗口观察,零碳生活已从概念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
既然是日常,减碳足迹就不能局限于单一领域,而要全局发力、整体协同,打出节能改造“组合拳”。比如,发电时,通过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等,确保新能源发电与用电自平衡;交通上,实现新能源运营车辆全替代、充电桩全覆盖,电动船舶更换工作加速推进;运营中,“源网荷储”一体协同,引入电力大模型等“AI管家”,完成100%绿电就近消纳。明确改造方向、找准可行路径、握紧技术抓手、多点协同发力,就能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的全链条绿色跃迁。
融入日常,必须下足“绣花功夫”。在示范区,有游客直言,“没发现和以前有啥变化”。“没啥变化”却能大幅降碳,正是因为变化在细节处悄然发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就需要开展微更新,避免大拆大建,以改造精准“有为”,实现群众日常“无感”。
以建筑绿色化改造为例。示范区创建之初,就注重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和区域格局,采用光伏栏板等进行节能改造;应用智能幕墙,让建筑在智能密闭与自然通风间达成平衡;利用空气源热泵替代传统燃气锅炉,实现热能高效利用。一系列精细降碳举措,重构了能源使用的内在经络,也保持了城市原有肌理。漫步示范区,总能于脚下的光伏地砖、路边的花朵风机中,体会到“零碳已来”的未来感。
化作日常,还要可持续、能复制、易推广。改造过程中,示范区积极探索市场参与机制,通过公开招选引入资本,形成市场投资与经营回报相联动的实施模式;加强制度集成创新,出台碳积分、零碳会议等配套政策,打造完整的“规、建、管”运行流程,在共建机制、工作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总结出有效经验。积厚制度沃土,引入市场活水,不做“概念盆景”,方能将零碳之苗培育为生态森林、发展景观。
绿色转型没有“标准答案”。示范区提供了一份有益参考,其解题思路就潜藏在“致广大而尽精微”的日常治理中。以系统思维贯通生产生活,用制度创新推进变革变迁,科技作支点,市场为动力,让每一处细节都释放出绿色发展的动能,零碳生活自会悄然而至。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人民时评:从“哪吒旋风”看文旅消费
下一篇:评论员观察:为西部发展注入人才活水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