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人民财经网

首页 > 汽车 > 正文

这家智能工厂,五十三秒下线一台车

张自初  2025-03-03 11:25:03  人民日报

图为智能生态工厂里的机器人正在工作。

罗 珣摄

 

生产效率提高50%,交付时间缩短33%,一次验收合格率提高8%,制造成本降低58%……位于广东广州的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以下简称“智能生态工厂”),“黑科技”是亮点,“智造”是关键。让工厂变得更智慧、更高效、更绿色,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坚实“锻造”。

柔性化生产,实现10万多种选装方案。

以往,一条总装线上的汽车,只有一个批次、一种型号、单一颜色。在智能生态工厂,柔性化生产能实现不同颜色、不同型号、不同配置的新能源车“混线生产”。远远看去,产线上“五花八门”、令人眼花缭乱。

这是如何实现的?首先,消费者可以线上“互动式定制”,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车身颜色、内饰、座椅材质、轮毂样式等。接着,依托大数据云平台、数字化生产指示的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支持,这些用户购车信息会被迅速分解为2000多个零部件信息,在指定的时间按秩序进入总装环节。工厂通过数据驱动决策,优化生产计划、资源配置和物流配送等环节,确保生产流程的顺畅和高效。

智能生态工厂具有超高柔性技术群,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智能调度系统,生产线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从一种车型到另一种车型的切换,切换过程零损耗。

生产过程中,有600多台机器人齐发力。

在工厂总装车间,机器人不停挥舞“手臂”,精准地定位、抓取并拼装各个模块,仅用数秒就能完成玻璃、座椅、轮胎等零部件安装。

机器人的运用是实现智能化生产的关键。目前,总装车间内,大到抓取轮胎、安装天幕玻璃,小到抓取螺栓,甚至是品质确认环节,都由机器人完成。冲压、焊接、涂装等生产环节也都在自动化生产线上进行。

由于面积大,安装天幕玻璃一直是制造的重点和难点。在智能生态工厂,多台机器人配合“默契”,从天幕玻璃缓缓放下,到视觉定位、涂胶、安装、胶型检测,再到最后的玻璃搭载,一气呵成。

这么多零部件,谁来运输?

智能生态工厂总装车间里,随处可见的无人化智能移动机器人往来穿梭,将不同零部件送到不同工位。目前,10公斤以上零部件实现了100%的全自动搭载,不需要人力进行操作。2023年5月,通过自主创新,智能生态工厂的生产线由过去每6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汽车,缩短到现在的53秒。

减少的7秒背后,是上百台设备的节拍优化,460名工人、220个工位、所有的工作内容都进行了调整。

7秒的“减法”背后是许多先进技术的“加法”。

自研激光螺旋焊工艺、一体式热成型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造车的整体效率。

采用数字化自主决策技术,运用全球数据云平台,实现全厂核心设备互联,实时监控设备状态,能够在设备发生故障前进行预警,有效地实现设备维护。

3D视觉系统利用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图像处理技术,对生产线上的零部件和产品进行三维扫描和识别,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和效率。当检测到异常情况或质量问题时,3D视觉系统会立即触发主动报警机制。操作人员可以迅速定位问题所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此外,信息管理系统还能“统筹”自动化生产线,从原材料采购到零部件加工、组装,再到成品检测和出厂,每一个环节都有精确的数据记录,生产全程可追溯。汽车出厂配置小小的二维码,扫一下就能获取相关信息。

在当下,一座智慧工厂,不仅要“智能+”、效率加,还要做到绿色低碳。

智能生态工厂不仅有坚守工位的机器人、精准运输的自动驾驶小车,车间屋顶上方还铺满了太阳能电池板。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这些电池板年发电量可超过2000万千瓦时,能够满足工厂日常50%的用电需求。

2023年11月,广汽埃安取得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授予的碳中和认证证书,成为“零碳工厂”。“零碳工厂”大规模使用“光伏+储能”,建成智能微电网系统,引入清洁能源核电和大功率储能系统,实现清洁能源的最大化使用。

在生产设备方面,涂装废气焚烧装置、湿循环热泵空调、锅炉低氮燃烧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导入,也为智能生态工厂生产过程中的零碳排放赋能。“黑科技”,让工厂更绿色。

智能生态工厂为何拥有高智能、高柔性、高效率、高质量和低碳环保五大优势?答案就在科技这把“钥匙”里。未来,智能生态工厂还将出现更多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延展出更多智造新场景。

(作者为广汽埃安第一制造中心总装车间工程师,本报记者李刚采访整理)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10城启动试点:25万+辆新能源车!24万+个充电桩!365座换电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