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 韩忠楠 2025-03-05 15:53:53 证券时报
“今年全国两会,我主要关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话题。”3月3日,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董事长冯兴亚现身人大广东团驻地时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实际上,历年全国两会,“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都是汽车界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话题。2025年全国两会,上述两个话题的热度有增无减。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的融合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从车路协同的智能交通体系构建,到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创新与续航里程突破,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重点。
同时,伴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如何推动国产新能源汽车更好地“走出去”,也是代表委员们深入探讨的关键议题。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蓬勃向好
近年来,我国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从传感器、芯片到操作系统,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技术上的夯实和突破,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在政策的不断推进以及相关企业的发力下,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布局。上海、广州、深圳、武汉、重庆、合肥等地均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业集群效应逐渐显现。
不过,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总体蓬勃向好的大趋势之下,产业链上的环节仍然需要进一步打通,协同创新也有待加强。
基于此,重庆代表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交全团建议,希望国家层面支持重庆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重庆代表团认为,支持重庆加快建设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发展要求,是服务国家战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的现实路径,是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证券时报记者注意到,步入2025年,国内多个省份和地区都对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例如,北京市提出,要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等重点园区建设,持续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河南省相关规划中也明确提及,要支持比亚迪、上汽、奇瑞、宇通等企业扩量提质。
加速产业生态融合
近年来,汽车产业与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行业加速融合,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智能空间,正在加速与消费电子产业生态融合。
不过,目前充电桩、车载硬件、辅助智能终端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如充电桩建设需持续优化布局,汽车生态设备接口不统一,配套产品较为匮乏、缺乏统一标准等。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建议,可推动充电设施互联互通,开展车载硬件技术协议标准化建设,鼓励车企开放智能生态。
具体到生态开放方面,雷军建议国家引导汽车行业借鉴智能家居模式,推进行业内外共同制定车联网的有关技术和标准,实现多场景智能终端产品互联互通。
进一步提升汽车出海质和量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维持高速增长,根据中汽协发布数据,2024年我国整体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乘用车出口495.5万辆,同比增长19.7%。
汽车出海规模的持续扩大,让这一话题也成了全国两会的热议话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监事委员会副主席胡剑江表示,今年最关注的话题是中国汽车产业出海。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表示,应全力推动中国“新三样”(光伏、锂电池和新能源汽车)产品、产线、技术、人才、服务等全产业链集体走出去,以有力支撑并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也有代表委员认为,中国汽车出海不仅要关注量,更要关注质。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创始人张兴海在政协工商联界别驻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没有准备好,赛力斯不会贸然出海。
“赛力斯做的是高端车,高端车出海和普通车出海不同,要面对海外的各种挑战,门槛更高一些。所以我们首先要在技术、标准上满足国际化、全球化的需要,尤其是要满足出口落地国对汽车的要求、法规、用户使用的要求等。”张兴海认为,出海是大趋势,但必须准备充分。
事实上,在中国车企不断走出的过程中,相关配套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售后服务体系的搭建也至关重要。冯兴亚表示,在我国汽车产品走向海外的同时,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向全球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对提升我国汽车产品形象、增强产品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受限于我国现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海外销售汽车缺陷零部件存在“回国检测难”痛点。冯兴亚认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海外售后服务响应速度及成本,不利于树立中国品牌良好的海外形象。
对此,冯兴亚建议逐步放开进口限制,短期可建立回收试点,长期可修订法规标准、优化流程,破解“回国难”的问题。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这家智能工厂,五十三秒下线一台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财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财经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财经网”及/或标有“人民财经网(www.peoplecen.com)”“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财经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