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 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要求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大力度、更加有效吸引和利用外商投资。
续约规则事关医保基金安全、医疗保障水平,是巩固谈判成果、确保谈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性规则。近期,国家医保局调整完善《谈判药品续约规则》。本报记者就相关情况采访了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
今年以来,一系列延续优化创新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帮助广大经营主体缓解资金压力,增强了加大创新的信心和扩大生产的干劲。
8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政府诚信履约机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通知》。
记者从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获悉: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近日下发《关于贯彻促发展惠民生要求落实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若干措施的通知》,围绕就业优先战略,出台18条措施稳定和促进就业。
为更好满足群众异地办理住房公积金相关业务需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日印发通知,提出整合住房公积金个人证明事项,推动“亮码可办”。
近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上海市“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指引》。指引明确,上海全面推进“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把就业服务及时送到社区居民手中。
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在“毕业季”集中发力,更要以系统、长远的眼光综合施策,完善就业链条、健全长效机制、汇聚多方合力,推动就业优先战略发挥更大效用。
如今,多个城市陆续推出了共有产权住房,也适当降低了申请门槛。在业内人士看来,相比人才房,共有产权房的受众显然更广,此举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
记者8日从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山东将提振消费作为当前扩需求的关键,从强化大宗消费支撑、优化服务消费供给、培育新消费增长点和优化城乡消费环境等四方面出台4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扩大消费,筑牢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
为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国家网信办8日就《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国家标准委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这是国家层面首个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优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中国证监会近日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自2023年9月4日起施行。
民间投资是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更好激发民间投资内生动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抓好抓实促进民间投资工作 努力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的通知》。
记者从交通运输部获悉:交通运输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通知,正式建立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部省工作协调机制。
海关总署近日围绕畅通物流、助力开放、培育产业、优化环境四个方面发布15条重点举措,更好支持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将为加速资源要素流通、优化沿线产业布局、服务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贡献力量。
国家税务总局6日发布通知,在今年上半年已推出四批“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措施基础上,重点围绕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再推出和优化28条措施,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全覆盖工作 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的通知》,将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绿证)核发范围从陆上风电和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扩展到所有已建档立卡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实现绿证核发全覆盖。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宏观政策的发力方向何在?将出台哪些举措,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8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税务总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有关政策情况。
广东广州2日发布《广州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提出20条措施,旨在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支持民营经济最大限度释放活力潜力。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日前联合发布一系列公告,明确多项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税费政策,为经营主体减负担、增动能,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
近日,交通运输部会同国家铁路局、中国民航局、国家邮政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印发《关于培育旅客联程运输服务品牌的通知》。
方案聚焦11大重点行业分类施策;并引导资源要素向轻工业发展集聚,支撑工业经济恢复增长。同时,围绕家居用品、老年用品、婴童用品、食品、预制化食品等重点领域,通过联动线上线下拓展消费场景、稳定传统出口市场等措施,提振扩大需求。
浙江省杭州市将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开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应用,将智能气象设施纳入城市新基建,建设气象“泛在感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