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只有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向市场释放明确且一贯的信号,才能营造稳定透明的政策环境,从而真正稳定预期、提振信心。
提升产品质量,强化产业支撑,优化市场营销,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农业品牌叫响大江南北,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一直以来,不少外卖骑手遇到小区门难进、路难找、车难停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为破解这一难题,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探索基层治理新方式。
今年国庆假期,“国风烟花大会”在湖南浏阳的天空剧院上演,绚烂的焰火秀点亮了夜空,也点燃了社交媒体的讨论热情。
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过关了,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季季接续、茬茬压紧、环环相扣推进粮食生产。
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就要将盘活存量与培育增量、提升质量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努力做到盘出增量、盘出效益。
进一步推动海洋开发向深度和广度进军,必须在守牢生态安全边界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全面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细分市场需求,探索行业发展新模式,以更便民、更快捷的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对企业来说,压力期也是磨刀期、蓄势期。正视困难、坚定信心,从“不足”中寻找机遇,在创新中拓展空间,就能实现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
消费,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社会民生。2024年是“消费促进年”,促进消费稳定增长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动力电池的报废量也在逐年增加,悄然迎来一股退役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总量已超过58万吨。如何妥善处理好废旧电池,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治理好网络不正当竞争,必须针对问题精准施策、形成合力。
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有利于拓展劳动者就业增收新途径,也将为企业带来更强劲、更长久的发展动力,还可以通过稳定就业激发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羊好毛好线更好。”天津一家老品牌以优质的羊毛产品为人所知,如今这家“中华老字号”已不再只“薅羊毛”了,而是将目光对准海藻、螃蟹壳,从中提取出新型纺织纤维,借此闯入功能性纺织品新赛道。
从供需两端着手,各领域强化协同,增强央地联动,让支持“两新”的财政投入政策持续发力显效。
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要从支持全面创新的各方面、全链条谋划推进。
新产业发展,新业态涌现,新模式萌芽,为新职业从无到有、由少而多提供生长沃土。
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两者互为牵引,相辅相成。把握好这一组辩证关系,有利于推动两者深度融合,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
正视困难、坚定信心,抓住重点、主动作为,干字当头、众志成城。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动经济稳定向上、结构不断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当前,消费品以旧换新广泛开展,各地积极响应,出台配套措施,不仅能带来消费市场的繁荣,还能推动消费结构的绿色升级。
中国制造企业的长板、优势,是在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开拓海外市场中积累起来的。坚持开放,鼓励合作,倡导共赢,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一个重要经验,也是中国品牌走向未来的一把钥匙。
利用新技术推动业态和模式创新,建成更多城市便民生活圈,满足即期消费,激发潜在消费。
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底色,是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数据价值,只有置于应用场景中才能被充分挖掘。加快数据开发利用,必须推动数据要素多场景应用、多主体复用,创造多样化的价值增量。
贸易促进共赢,投资链接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不仅发展了自身,也造福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