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认清“家底”,更能增强底气;立足自身,更能把握优势。
观察中国经济,新质生产力是一个重要视角。从中,我们可以读出信心和底气,读懂优势和未来。
聚焦人们的消费新需求,用好融合发展这个重要抓手,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高水平深度融合,让人们在旅途中充分感受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冰雪消费、首发经济、银发旅游……近段时间,在各类扩内需、促消费政策带动下,叠加季节性因素,我国消费市场供需两旺、亮点纷呈。
前不久,广西南宁交警部门启用无人机开展空中巡航劝导文明出行,引发市民关注。无人机用处不小,既能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非现场执法,还能快速锁定拥堵源头,配合地面警力及时疏导。各种智能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得益于我国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的产业体系配套,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显著优势,也是同世界共享的发展红利。
延安的果园里转转,红彤彤、黄澄澄、绿油油,背后是“秦脆”“瑞雪”等优新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苹果装上了农业“芯片”。
银行外汇展业改革思路充分融合了监管理念和银行诉求,改革推进坚持实事求是、稳中求进。
近段时间,大大小小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推介会纷纷举办,不少地方借助展会平台将特产推向更大市场。如何将农产品丰收转化为农民增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个个鲜活的想象,转化为一个个跳动的字节,汇成中国互联网的灿烂星河,网聚中国人的创新力量。
站在2024年岁末,回看今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一、二、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5.3%、4.7%、4.6%,前三季度增长4.8%。9月以来,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显效,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总的看,我们“有充足信心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
努力在事业上成就人才,在情感上留住人才,在政治激励上吸引人才,让更多人才返乡入乡,为乡村全面振兴添砖加瓦,在奋斗人生中圆梦出彩。
新时代“中国之船”,汇聚着船舶建造、港口建设、远洋海运等各领域的不断进步,更彰显了中国经济的“系统升级”。这些年,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主动拥抱经济全球化,撬动了更大发展空间。
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服务,推进养老服务与家政、医疗、文化、教育等行业融合发展,拓展形成多业态多形式的新型服务领域。
强国必先强农。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政策同向发力,改革持续深化,农民增收渠道才能越来越多、增收机制才会越来越灵,中国式现代化成果才能更好为广大农民群众所共享。
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是中国扩大单边开放、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
不久前,四川公布2024年产业新赛道名单。如何在新赛道抢占先机?加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奔向应用场是其中关键一环。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有大企业这样的参天大树,也要有广大中小企业万木竞秀;既要有“大象军团”,也要有“蚂蚁雄兵”。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农业科技工作者需要关注广大农民的需求,将更多的实用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帮助乡亲们把“金扁担”挑得越来越稳。
做好布局规划,完善政策法规,加快“新三样”等新兴固废综合利用体系建设,提升其循环利用水平,是亟待下好的先手棋。
近年来,随着汽车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氛围灯、车载冰箱等周边衍生用品火了。某电商平台上,今年车载电饭锅销量同比增长达1400%。
把握新变化,找准新赛道,即便身处传统产业,也有办法在存量中挖增量,跳出“红海”开拓“蓝海”。
透过生活的烟火气,洞悉群众消费意愿,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改善消费条件,更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开放和安全,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
引导网络交易平台发挥流量积极作用扶持中小微经营主体,有助于增强广大经营主体的信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