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国内汽车产业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近日,在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郑备直言汽车行业“价格战”白热化、虚假宣传蔓延、地方保护加剧。
把最强的力量积聚起来共同干,在开源开放中形成合力,更好发挥产业协同效应,为我国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注入强劲动力,为信息产业升级筑牢坚实根基。
做好春耕备耕“水文章”,既要未雨绸缪、强化供给,也要精细管理、依靠科技。
兼顾减排与发展,促进低碳产业培育,既能守住碧海银滩的生态家底,也能激活向海图强的澎湃动能。
海外企业人士普遍认为,中国突飞猛进的科技实力和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令世界刮目相看;与之密不可分的,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生气勃勃、强劲有力,令人叹服、感佩。
前不久,一些驾驶员在智能驾驶模式下呼呼大睡的视频,引起广泛讨论。智驾技术快速发展,把交通方式带入全新阶段,也带来一些前所未遇的问题。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以驾驶员为责任主体,未明确智驾模式下的事故责任归属。发生事故后,驾驶员、车企、智能系统供应商,谁应负责?
激活乡村全面振兴内生动力,要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活水”入田,长流水方能提后劲。
为一飞冲天欢呼,更要为沉潜笃行喝彩。支持创新、赋能创造,须有“只争朝夕”的干劲和“久久为功”的韧劲。
从春耕看现代农业,农业与科技的组合持续迭代升级。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去年粮食产量首次跃上1.4万亿斤新台阶,这不平凡的跨越,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科技的力量。
不是“我有什么就卖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这样的中国制造,更贴合实际应用场景,更容易圈粉海外客户。
耕好“有形良田”,有赖广大农民的辛苦劳作,农业领域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耕好“无形良田”,每个人都能尽自己一份力。
千方百计给各类主体营造无忧无扰、踏实干事的氛围,方能更好释放发展的活力潜力。
3月,“提振消费”无疑是经济领域的热词。
人们印象里,一、二线城市的消费比三、四线城市旺盛。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更舍得花钱,如智能家居、高端护肤品等销量增速远超一线城市。不仅如此,2024年上半年,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增速为5.77%,高于一、二线城市的4.75%。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精准发力、久久为功,在展示特色农产品、推广品牌、交流经验、扩大销售等方面不断改进。
从技术引进到“技术反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造福世界,正是中国坚持开放创新的一个缩影。
税收制度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重要优势,大有可为。当前,税收政策支持体系已覆盖企业成长和创新全生命周期。
避免“新瓶装旧酒”,注重技术创新与应用创新同频共振,促进“互联网+”迭代升级为“人工智能+”,将极大推动消费扩容提质。
坐标“城尾乡头”,县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发力点。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深入实施,通过因地制宜、各展其长,一座座小城蕴藏多重发展机遇。
以前,不少科技服务像是“大锅饭”,服务同质化、转化效率低。给创新“开小灶”,意味着服务更加精准,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对接更加紧密。表面上看,尝到甜头的是企业,往深处看,这是科研与产业“两头甜”。
城与乡在联通、融合中,展现蓬勃生机、释放巨大潜能,不断创造出经济发展新的可能性和增长点。
实现智能向善,人类不仅需要更精妙的算法,也需要更深邃的智慧、更宽广的格局。国际社会唯有携手弥合鸿沟,不让任何一个国家掉队,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全球发展的普惠引擎。
用流利英语卖苹果的山东招远退休教师李晓霞爆红网络,一天能卖出几百箱苹果。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特色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火了起来,利好供销两端。
大企业,底子厚、实力强,在科技创新中的角色举足轻重。中小企业,有灵气、有活力,亦能支撑大创新。
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