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当前我国正处在消费结构升级较快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乡村振兴有效实施,消费相关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消费潜力巨大。
大国造船加速迈进。继国产航母和国产液化天然气(LNG)船成功下水后,我国国产首艘大型邮轮6月初顺利出坞,已于7月17日解缆离开码头,开始首次试航。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信息公示暂行规则(征求意见稿)》,根据这份文件,该局拟将全国12315平台的投诉数据进行类型化公示,目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净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
深入挖掘各地优势资源,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产业体系,形成多元化、差异化的产业竞争格局,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值得期待。
高品质、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增势强劲,新市场、新模式不断涌现,不仅提高了当前我国外贸的“含金量”,也形成了新增长点使对外贸易保持增长。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同比增加24万人;二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 2%,比一季度回落0 3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半年报交出了一份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农民工就业总体改善的就业成绩单。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加快推动关键技术、核心产品迭代升级和新技术智慧赋能,电源、电网、储能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为端牢能源饭碗奠定坚实支撑。
2023年,我国开展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开展这次普查,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一季度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延续恢复态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 5%。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展现出巨大的发展韧性,充分表明我们国家具有开顶风船、走上坡路的能力。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举措。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第七批改革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和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第七批共24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进一步释放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政策红利。
粮食安全,“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在耕地。
“强制扫码”并非小事,亟待相关部门、机构以及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联合发力,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有效治理。
夜间经济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能更好释放消费潜力,对于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等也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我国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5G网络建设,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
构建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的农产品出村进城冷链物流网络,城乡循环将更加畅通,乡村振兴将更添动力。
对城市而言,青年代表着未来,人才是发展关键。一段时间以来,各地加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推行了一系列城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计划,加快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的阶段性住房困难问题。
7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 5%。这不仅明显快于2022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快于今年一季度4 5%的经济增速,彰显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作为众多文化形态的一种,工业文化是在工业发展进程中衍生、发展而来的。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工业文化资源,如何利用好、传承好这部分文化资源,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激扬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放眼神州大地,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一幅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进入暑期,消费市场一片火热。亲子游、跨省游复苏明显;逛夜市、吃夜宵、乘船夜游等夜间经济,正在丰富城市新业态。红红火火的暑期消费,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
发挥好财税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将科研“软实力”更好转化为产业升级“硬成果”。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体育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已超4亿。在全民健身的带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体育消费市场之一。
保障粮食安全,产能提升和产后服务建设要两手抓、两手硬。在落实好增产措施的同时,抓好粮食产后服务,减少产后损失,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积极围绕人工智能产业出台政策规定,抢占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