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城市更新要想更可持续,还须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必由之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各国既要有认清大势的智慧,也要有趋势而行的决心和信心,携手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不断织牢法律“保护网”,依法保障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
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实现业务升级,更好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从传统经营向智慧零售跃迁。
面对新一轮城市更新,怎样总结经验、补齐短板,在实践中取得实效?
中国外贸量稳质升,彰显在开放中发展、在合作中共赢才是正确的发展之道。
岁末年初,正值消费旺季。有媒体调查发现,有的消费券被“黄牛”倒卖,有的“黄牛”为骗取补贴还联合商家制造虚假消费,这些乱象让不少心怀期待的消费者感到闹心。
要更加强调“数据最小化”原则,即只收集实现特定功能所必需的数据,及时应对新出现的安全风险和挑战。
大浪淘沙,只有踏实努力、久久为功,聚焦提升品质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蓬勃发展的乡村产业,彰显城乡互动活力,映照百姓幸福生活。把乡村的优势保护好、利用好,加快理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让增值收益更多留在乡村,乡村产业定会越来越兴旺。
消费新趋势里蕴藏着发展新机遇,积极应变、优化供给,为消费者提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选择,就能让产品和服务赢得更多消费者青睐。
新年伊始,全国进入“地方两会”时间。从部分省会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稳固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开拓下沉市场,不仅可以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塑造新的消费增长极,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
金融工具能够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并引导其顺畅流动,在促进科技和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无论是防范选择性执法、趋利性执法,还是坚决纠正、严肃追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行为,抑或是避免“小过重罚”“重过轻罚”,都是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023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如今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重要抓手。
“努力把各方面积极因素转化为发展实绩”,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关键要在“转化”上下功夫。
大力发展水循环经济,把发展建立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最大程度保障水资源安全,最大限度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最大努力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下大气力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优化经济运行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创新潜能。
在全国推广应用数电发票,体现了税收征管水平的全面提升,也为税务部门推进“以票管税”转向“以数治税”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重大项目建设并非短期稳增长的权宜之计,而是长远促发展的战略之举。无论是项目选取,还是资金投向,既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长远。
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专注细分领域,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能实现老树抽新枝,沿着适宜的路子向新挺进。
扩大内需是稳增长的当务之急,也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长远之策。
把不同品牌的同类型产品进行横向对比,分出优劣,给出选购建议,这样的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一些测评博主,看似是“理中客”,摆事实、讲道理,不偏袒任何一个品牌,但却因为虚假测评而翻车。“先看测评再购物”,本应帮消费者避坑,结果测评本身也可能让消费者踩坑。
从“小渔村振兴记”到陆海统筹、文旅融合、创新引领的新故事,从用海、护海的辩证法到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方法论,海洋这篇大文章越书写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