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3月31日,2025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定向增发投资者说明会召开。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管理层主要成员与投资者进行线上沟通交流,就财政部注资一事回应市场关切。
近日,上市银行紧锣密鼓召开2024年度业绩说明会,其中“市值管理”成为银行高管的一大热门回应。
中国人民银行3月31日发布的两则公告显示,今年3月,央行开展了8000亿元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未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由于3月有7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当月央行实现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1000亿元。
3月,一大批科技主题基金轮番发售,机器人、卫星产业、航天航空、半导体材料设备、芯片、人工智能等“多箭齐发”。科创综指系列基金更是掀起发行热潮,数十只基金竞相登场。
近日,多家银行将消费贷年化利率阶段性上调至不低于3%,持续已久的消费贷“价格战”迎来拐点,市场回归理性。
近日,A股2024年年报披露逐渐进入高峰期,上市公司年报分红备受关注。据统计,截至3月25日,已有329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24年年报。其中,有225家上市公司拟派发年度现金股利,占比接近70%。
大家都知道,投保了保险,灾后可以找保险公司赔偿损失。保险业具体如何发挥防灾减损的功能呢?
3月30日,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分别在上交所发布公告,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预案,计划募集资金共计5200亿元。
近期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多措并举稳住股市,并将强化央企国企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列为拓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的具体举措之一。
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更好满足不同参与机构差异化资金需求,中国人民银行3月24日公告,自本月起中期借贷便利(MLF)将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操作。
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创新金融制度供给,让耐心资本做企业“长跑搭档”,更好陪伴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助推科技企业从“幼苗”向“参天大树”生长。
记者选取了电子信息产业链上的3家企业,看科技金融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更多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回看“并购六条”落地成效,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标志案例轮番涌现。展望新篇章,并购重组将继续成为今年资本市场激发新活力、澎湃新动能的重要力量。
为加强对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监督管理,促进代理销售业务健康有序发展,金融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管理办法》,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近期,《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专门部署有关举措强化信贷对消费的支持,提出有序开展个人消费贷的续贷工作。金融监管总局明确,针对信用良好、暂时遇到困难的借款人,鼓励与银行商定贷款偿还方式,有序开展续贷服务。
记者20日从商务部获悉,2025年1—2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29.7亿美元,同比增长9.1%。其中,我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5.2亿美元,同比增长17.6%。
企业创新能力如何准确量化?创新积分怎样充分应用?记者走进江苏苏州、安徽合肥、陕西西安探寻答案。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从“并购六条”到金融“五篇大文章”再到《政府工作报告》,融资“大礼包”频频推出,大大提振定增市场的发展信心。
伴随着改革化险提速,2024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数量明显减少。
3月19日,证券时报记者从上交所获悉,全国首单响应上交所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指引的ESG多指标挂钩贷款业务正式落地。
财政部3月19日发布消息称,将于近日在英国伦敦发行人民币绿色主权债券,规模不超过60亿元人民币,这将是我国首笔人民币计价的绿色主权债券。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在大宗消费更新升级行动方面明确提出,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这是中央首次在促消费文件中强调稳楼市并提出相应举措,体现了中央稳预期、强信心的决心。
2025年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置换债券发行进度已经过半。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截至3月19日,各地已发行置换债券10884.7亿元,13个地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已发完全年额度。
让利投资者,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再下一城。3月19日,多家基金管理人密集发布公告,宣布自3月21日起,旗下部分指数基金指数使用费调整为由基金管理人承担,并相应修订各基金基金合同等有关内容。上述调整后,行业全部指数基金指数使用费均由基金管理人承担。
日前,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全国工商联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