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依托云南丰富的绿色能源优势,近年来云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参与南方区域绿色电力交易,全流程运用清洁水电能源,生产的绿色铝与煤电铝相比,可减少碳排放80%左右。
近日,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核心功能开发完成并上线运行,通过一个账户、两类数据、三个环节,实现以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数据为基础核发绿证,为提高核发质效、推动绿证核发全覆盖提供了支撑。
近日,在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绿电绿证平台,广东能源集团、深圳能源集团等654家经营主体达成2482万张绿证交易,折合电量约248亿千瓦时。这是目前我国最大规模的单批绿证交易,也是广东首次与甘肃、宁夏、新疆等省份的新能源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跨区域绿证交易。
6月28日,全球首座风渔融合浮式平台——国家能源集团龙源电力“国能共享号”正式投产,在浮式海上风电领域开创“水下养鱼、水上发电”新场景,风渔融合的海洋经济开发新模式照进现实。
4日,我国自主研制15兆瓦重型燃气轮机(G15)在四川德阳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总装下线,为我国加快形成自主燃机谱系和优化能源结构提供了支撑。
国际能源署表示,2024年清洁能源投资最大的国家仍然是中国,预计将达到6750亿美元;欧盟预计3700亿美元;美国预计超过3150亿美元,是2020年的1.6倍。
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罐群——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项目6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近日在江苏盐城全部建设完工,标志着中国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全面建成。
截至5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4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6.9亿千瓦,同比增长52.2%;风电装机容量约4.6亿千瓦,同比增长20.5%。
记者近日从中国海油获悉,由中国自主开发的首个海上超深大位移井项目——恩平21-4油田在珠江口盆地全面投产,日产轻质原油可达740吨。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近日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年度》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突破5000万千瓦。
记者从中国石油获悉:6月28日,我国最大页岩气生产基地——中国石油川南页岩气田累计产气801.9亿立方米。
近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印发《广东省广湛氢能高速示范项目实施方案》提出,2024年底前,初步形成广湛高速沿线与珠三角地区氢能冷链物流网络。
近日,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与国际能源署、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追踪可持续发展目标7:能源进展报告》,呼吁国际社会加快对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和可持续技术的投资,重点关注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助力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碳中和目标。
今年以来,国网宁夏电力坚持“全网统筹、保量稳率”,多措并举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全力保障迎峰度夏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
记者从南方电网获悉,日前,作为世界一次建成最大抽水蓄能电站,广东惠州抽水蓄能电站累计发电突破300亿千瓦时,持续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稳定清洁电能。
记者近日从国家能源局获悉,10年来,中国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能源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中国海油23日发布消息,我国海上最大自营油田绥中36-1油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1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生产原油超亿吨的海上油田。
记者从南方电网公司获悉:2024年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安排达1730亿元,同比增长23.5%,投资规模连续4年维持在1250亿元以上。
由中国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巴西公司投资并主导建设的巴西帕纳蒂光伏电站19日正式投产,每年能为35万多户当地家庭提供清洁能源。
19日,我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和气一号”项目在位于江苏连云港的田湾核电基地建成投产。
6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国际能源署日前发布的2024年中期石油市场报告说,随着需求增长放缓和供应激增,预计到2030年全球石油市场将面临严重的供应过剩。
国际能源署强调,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积极因素来自于中国能源转型的速度和规模。各国在实现“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增加两倍”目标的实际行动上均落后,如果没有中国的显著进展,前景将更加黯淡。
摸清“风光”资源底数,是我国新能源行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的基础支撑,是推动风电和光伏发电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
日前,我国首套自主研发的百千瓦级电氢双向转换装置在广州投运。该装置可实现绿电和绿氢的双向转换,为可再生能源制氢、绿氢高效发电提供装备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