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氢能作为各个能源之间的桥梁,正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应聚焦氢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着眼于氢能产业链发展路径,着力打造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氢能综合应用示范区建设,构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生产供应体系。
今年以来,大宗商品市场开始回升。市场认为,受工业大宗商品供应紧张、清洁能源技术对工业金属需求高涨等因素影响,后续原油、工业金属等主要能源资源商品价格均有望得到支撑。
日前,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交付。红蓝色的圆筒状船体,密集镶嵌着各类设备管线,仿佛一朵在海中绽放的“葵花”。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储能作为支撑新能源发挥主体电源作用的技术,是实现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29日,国家电投召开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十四五”重大能源保供项目推进启动会。
我国持续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一季度,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5.2%;能源库存保持高位,地下储气库充分发挥峰谷调节功能,有效满足采暖季用气需求;能源进口基本稳定,主要能源价格稳中有降。
4月29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储能持续快速发展,已投运装机超3500万千瓦。
记者近日从中国海油获悉,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海葵一号”在山东青岛完工交付,标志着中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地处柴达木盆地的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依托丰富的光照资源、广阔的土地资源,制定新能源产业布局,加速推进大型光伏、光热基地建设,清洁能源产业集群不断壮大,进一步推动柴达木盆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
以“双碳赋能 零碳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届新能源国际投资联盟国际金融与前沿技术论坛暨联盟大会24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结束。与会者探讨如何通过绿色低碳举措和数字化转型,推动全球可再生能源部门可持续增长。
在国家有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攀升的大背景下,为何还要建立煤炭产能储备机制?引导企业建立煤炭产能储备,具体怎么做?
锂离子电池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我国新型储能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
新疆准噶尔盆地,沙漠和盐碱滩遍布,中国石油东方物探277队正紧张推进三维油气勘探作业。在卫星导航下,15台高精度可控震源车、6万道G3i采集仪器,正在接收地下数千米的地震波信号。
4月19日,国家能源局召开“获得电力”服务水平提升工作会议。会议介绍,2023年我国“获得电力”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在政企协同、便民利企、高压办电、可靠供电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今年以来,一大批清洁能源工程项目建设有力推进,为端牢能源饭碗、加快绿色转型提供坚实支撑,也为有效需求提供供给,支撑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氢能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这是氢能产业首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日前,由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储能国际峰会暨展览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4》显示,2023年我国储能市场保持高速增长,储能技术发展迅猛。
记者16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自主研发的一体式水下井口系统在海南文昌海域海试应用成功,该系统可使水下钻井时的表层建井阶段提速超40%,推动海上油田更加经济有效开发。
近日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在建核电工程稳步推进,全年新开工核电机组5台,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5年最高水平。
国家能源局近日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出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管理,优化调度运行机制,有助于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4月13日,我国首口自主设计实施的海上超深大位移井——恩平21—4油田A1H井在珠江口盆地海域投产,测试日产原油超700吨。该井钻井深度9508米,水平位移8689米,成为我国海上第一深井,同时创造了我国钻井水平长度纪录。
今年一季度,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等南方五省份新能源新增装机1254万千瓦,同比增长72%。
记者从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获悉,随着垦利10-2油田Ⅰ期/垦利10-1油田A54井块开发项目10日在天津、青岛的三个建造场地同时开工建造,亿吨级大油田垦利10-2油田正式进入开发建设阶段。
日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气化南疆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工程全长2108公里,计划分三批次实施。
记者8日从中国石化获悉,中国石化部署在海南的福深热1井顺利完钻,井深达5200米,刷新了中国最深地热科学探井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