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记者从中核集团获悉:18日6点48分,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辽宁徐大堡核电4号机组顺利实现穹顶吊装就位。国家重点能源项目徐大堡核电3、4号机组全部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为进一步推进工程建设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国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和利用,加快建设一批国家重要能源基地。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新型储能投运装机规模超3500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210%。
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超过500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6.45亿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272万吨、粉尘3.62亿吨、二氧化碳7.31亿吨。
山西省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能源保障坚实有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门近日印发《关于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按照普查基础良好、对象覆盖全面、具有区域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河北、内蒙古、上海、浙江、西藏、青海等6个省(区、市)作为试点地区,以县域为单元,开展风电和光伏发电资源普查试点工作。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座抽水蓄能电站——国网新源新疆阜康抽水蓄能电站3号机组5月31日投产运行。
5月31日,由中国能源报、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主办的第七届(2024)中国能源产业发展年会暨中国能源报创刊15周年论坛在北京举行。
国家能源局近日召开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调度视频会指出,今年一季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势头良好,装机规模持续扩大、发电量稳步增长。
当前,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严峻,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不断上升,全球减排状况与《巴黎协定》的目标要求仍有差距。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保守预估为190GW,低于2023年,乐观情况下预计为220GW,与2023年基本持平。
光伏作为绿色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蓬勃发展,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如今的中国不仅有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和技术,还有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规模。
作为迄今世界上单套投资规模最大的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宁夏煤业400万吨 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年转化煤炭2400万吨。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调度大厅,屏幕上展示着集团一组2023年的数据——煤炭销量,约占全国1 6;发电量,约占全国1 7;供热量,约占全国1 8;铁路货运量,约占全国1 9。
当前全球新能源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特别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对新能源产品的潜在需求巨大。封锁科技进步、打压优质产能不是经济发展的正途。
19日,我国最大的海上光伏电站——中核田湾200万千瓦滩涂光伏示范项目在江苏连云港正式开工建设。
中国新能源产能真的是“过剩产能”吗?中国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源自哪里?美国炮制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舆论关切,新华社20日推出第五期“中国经济圆桌会”大型全媒体访谈节目,邀请权威部门官员、专家同台共话,并连线多位海外业内人士,多维度透视中国新能源“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相。
“大碗”名叫“海葵一号”,是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该装置集原油生产、存储、外输等功能于一体,被网友们昵称为“超级能源碗”,也是完全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海上油气加工厂。
纵观今天国内的火电厂,清洁低排、环境友好已成为突出特点。中国企业以一系列先进技术装备设施,建成世界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掀开绿色火电新篇章。更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更绿色环保运营电厂,成为中国坚定推进能源转型的生动注脚。
近期,一些海外政客和媒体炒作中国新能源产业“产能过剩”,这种论调与基本事实和理论逻辑不符,完全站不住脚。
记者从国家电网获悉: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累计向京津冀地区输送超300亿千瓦时绿电,约等于820余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记者从南方电网公司获悉,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建成投运。
近年来,东盟国家数字支付业务快速发展。在东南亚国家各大城市的商铺里,各类数字支付标识十分常见,越来越多当地民众在付款时通过扫描二维码完成支付。
博鳌亚洲论坛利雅得会议近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会议由博鳌亚洲论坛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联合举办。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能源转型”这一主题,来自沙特、中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180多名政要、学者、企业家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统计年报》显示:2023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资金200.72亿元,同比增长7.7%,连续3年实现正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