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10日,国家能源集团单日完成发电量40 9亿千瓦时,刷新历史最高纪录,较前一日增长2 1亿千瓦时,超历史峰值0 4亿千瓦时。
记者11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中国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
2023年全国节能宣传周7月10日启动。在当日于广州举行的启动仪式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说,十年来全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了26 4%,我国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
国际能源署近期发布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更新》报告认为,由于政策支持、化石燃料价格上涨、太阳能和风能发电项目的积极推进,预计今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新增1 3,明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将继续增长。
20年来,三峡电站已累计发出超1 6万亿千瓦时清洁电能,相当于替代标准煤4 8亿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3 2亿多吨,助力我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发布《全球矿产资源储量评估报告2023》。
8日,中国华电第一批国家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投产暨绿色发展推进大会在天津举行。当天,中国华电投资建设的3个百万千瓦级国家新能源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发电,公司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亿千瓦。
近日发布的《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3》显示,我国电源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加快,2022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31443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6 2%,比上年提高1 7个百分点,煤电占总发电量比重比上年降低1 6个百分点。
日前,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这是我国首个“沙戈荒”风光电基地外送电特高压工程。该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湖南输送电量超360亿千瓦时,其中超过一半是新能源电量。这些“绿电”的主要来源正是宁夏腾格里沙漠新能源基地。
近日举行的“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上,深圳推出首个全液冷超充示范站并宣布启动“超充之城”建设,将在3年内建设300个新能源汽车超充站,实现超充站和加油站达到1∶1的比例,到2030年实现充电比加油更方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充电需求逐年增长。国家电网作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的运营主体之一,不断优化充电设施报装服务,加快建设现代智慧配电网,加快推进县、乡、村充电设施建设,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
广西首个大容量独立共享储能电站——平陆储能站日前在广西电力交易中心参与市场交易,标志着广西电力市场成员进一步丰富,进入独立储能市场化运营的新阶段。
6月20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阜康抽水蓄能电站220千伏输电线路送出工程建设现场,施工方正在进行导线放线作业。
6月,光伏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依然活跃。拉普拉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景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募股(IPO)申请被受理,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陆科创板。据产业统计数据,今年以来,就有近20家光伏企业拟在A股上市,覆盖光伏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
在日前召开的国际电力工程可持续发展论坛上,中电联党委委员冮宇峰指出,我国主要电力企业国际业务发展和利润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复杂动荡,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中国电力企业在境外开展工程项目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挑战。
近日,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和国际能源署(IEA)联合举办的“IEA《2023年石油市场报告》发布会暨石油市场论坛”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IEA研究报告《2023年石油市场报告》和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报告《中国石油市场形势与展望》。
国务院办公厅6月19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覆盖广泛、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出行充电需求。
广东省发改委近日印发的《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大力鼓励用户侧储能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原则支持工商业企业、产业园区等配建新型储能电站。
7月3日,浙江舟山岱山县秀山岛海域,LHD潮流能发电站在潮流的推动下,源源不断输送着绿色能源。
6月13日,国家能源局印发《风电场改造升级和退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首次针对我国并网运行超过15年或单台机组容量小于1 5兆瓦的风电场以及并网运行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风电场提出改造升级或退役管理工作办法。《管理办法》于发布之日执行,为期五年。
近年来,我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在核心技术、产业规模、成本价格方面取得先发优势。碳中和愿景下,随着全球对动力电池碳足迹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日益提升,我国想要深度参与全球电动化转型,就必须加快提升碳竞争力。
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聚焦能源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持续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从目前情况看,全国发电装机持续稳定增长,统调电厂存煤达到1 87亿吨的历史新高。
随着硅料新增产能逐步释放,硅料价格开始回落,持续带动光伏产业链价格下降,终端需求有望迎来增长。
28日发布的《抽水蓄能产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抽水蓄能已建、在建装机规模达到1 6亿千瓦,同时还有接近2亿千瓦的抽水蓄能电站正在开展前期勘察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