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储能作为能源转换的关键环节,是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国家电网如何推动储能产业发展?攻克了哪些技术难题?拓展了哪些应用场景?一起去看看——
5月20日,“海油观澜号”成功并入文昌油田群电网,开启为海上油气田输送绿电的新里程。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用电量等数据显示,前4月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81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 7%。
“双碳”背景下,氢燃料电池在船舶领域的应用迎来巨大机遇。截至目前,中国船舶、国氢科技、大连物化所、中氢创博等企业分别主导实现了氢能船舶核心部件认证、船用燃料电池认证、氢燃料电池无人船试航等项目。
5月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工信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印发《2022年度能源领域5G应用典型案例汇编》的通知,旨在扩大示范效应,打造能源领域5G应用的良好生态环境。
《中国能源报》记者梳理年报信息发现,由于去年国际原油价格高企推涨生产成本,加之下游终端市场消费疲软、需求不足,2022年几大民营炼化巨头业绩惨淡,净利润均出现大幅下滑,其中恒逸石化出现大额亏损。
当前我国能源电力产业发展迅速,转型步调稳健,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目前仍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现状以及未来电力系统大量接入新能源,为能源电力转型发展带来新挑战,仍需各类科技创新持续助力。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和平镇和平村,在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帮助下,42户民居的楼顶今年初装上了光伏板,配上了小型储能设备,作为电网的补充,用电谷底时储电,用电高峰时放电。
国家电投云南国际富源西风电项目的135台风电机组5月8日全部并网发电,标志着国内装机规模领先的高原风电基地成功投运。
福建福清,“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海南文昌海域,我国首座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完成海上安装……今年以来,一批非化石能源项目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预计,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紧平衡,部分区域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需偏紧。
“随着新能源发电布局越来越广、比重越来越高,负电价将成常态。这在国外早有先例,很正常。”对于五一期间,山东电力市场现货交易数据负电价持续时长破纪录的情况,多位行业人士及分析师向证券时报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在国家能源局日前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王大鹏介绍,今年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重大水电项目和抽水蓄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5、6号机组5日正式通过竣工验收。
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重大水电项目和抽水蓄能建设,可再生能源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4月26日,在中国核能可持续发展论坛2023年春季国际高峰会议上,我国首个核能行业全面合作、共同建设的公众沟通网络平台——核能云端博物馆正式开馆。
据厦门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福建锂电池出口293 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9 8%,其中3月份出口106 4亿元,同比增长105 1%。
记者从国家能源局获悉,1—3月,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5900万千瓦,比上年同期多投产2726万千瓦,其中,太阳能发电新增装机3366万千瓦,占比超过57%。